第132章中中(第2/3页)
作品:《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富家子是不在他们眼前,否则几个考官一发怒,能上去对他拳打脚踢,你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奶奶的,太有辱斯文。</p>
受了一肚子气,于是将郑朗的试卷捡了出来。先养养眼,消消气。</p>
宋代解试考就是这样的,很不正规,但的确里面的拉圾太多。经过解试考的选拨后,进入京城的举子所做的试卷质量就变得好得多,至少不会出现“玉溅琼浆,天赐甘黄,美酒佳肴,不亦乐乎”这样让人火大的文章。</p>
“好,好,好啊,好!”一个考官连说了四声好。</p>
确实还是不错的。</p>
郑朗心中戚戚有他的原因,他与外面的学子交往很少,于是用什么文章对照呢?《古文观止》、《天下才子必读书》。后来学习古代散文的,十之八九都是选择了这两本书上的文章学习。</p>
那个能选么?</p>
中国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那几百篇文章,那一篇不是佳作里面的佳作。</p>
然后将自己的文章与这些文章对照,嗯,有差距……</p>
这个理儿同样没办法说。</p>
不过这样一来,要求更高,进步同样也会更快。若是将普通学子的文章拿过来借鉴,也就那样了,滚在墨缸里,还想雪白干净的出来?</p>
不但古散文,就连赋,他也对照的是古今以来,选出来的可怜巴巴的几十篇赋文。其中还有一半赋文因为有许多堆砌之词,让他没有看得中。所以呢,在考场上写了那篇赋文后,真摇头。唉,与《三都赋》《洛神赋》差的不是一里半里,而是千里百里。</p>
这个理儿更没有办法说了。</p>
只有诗自信心稍大一些,宋代整体诗作水平在剧烈下降,又看到了郑州学子在诗社上作的诗,心中有些底气。</p>
因此,郑朗认为差不多了,可在这几个考官眼中,那才叫养眼啦。</p>
听到他的赞扬声,几个考官一起围过来,然后一个摇头晃脑的吟诵。其中有一人道:“此乃六月冰梅也。”</p>
郑州没有,京城有,有的富户,或者皇宫里,备有一些冰窖,到了六月降署,取一块冰,再往里面放几个梅子,一勺糖霜,酸酸甜甜凉凉的,就成了六月最好的奢侈物。然而成本高昂,非是普通人所能享受到的。</p>
有的考官又看着字,字抄写得很工整,可终没有看到郑家子写的字,还是不美,心里面很想将誊稿撕开,这样的文与那样的字相配,才是真正的相得益彰。</p>
是心里面YY,真做,一个不敢。</p>
都成了六月的冰梅,名次更不用说了。</p>
这一切,外面的学子那个知。许多学子还不服气呢,一个个聚会,然后静等佳音,甚至有人在猜测郑朗会获得第几名,有那个会力压郑朗一头,于今年解试考上大放光彩。</p>
……</p>
郑州的事也传到了蔡州。</p>
几位舅哥不以为然,这个小妹夫傲得很,在京城那么多大佬,都敢公开拒绝授字。你们这些小毛孩子,值得与你们交往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