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河上浪上(第2/3页)

作品:《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认同了郑朗的方案,可是吕夷简同样很凝重,不是开玩笑的,一旦兴起,会让许多人疑虑。</p>

“京畿不行,江东太远,没有威力,吕公,你看那一州府?”</p>

“让我再想一想吧。”</p>

“嗯。”</p>

“因此,我让你现在勿动,看一看,免役法兼顾如此,还有这么大的漏洞,不知道你的保甲法、仓法与裁兵法实施后,又会产生什么?”</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慢慢调整吧,不多,这几法实施后,我会留心的,还望吕公助我。”</p>

“你不怕人说闲话?”</p>

“为国事,何须怕人说闲话,我声名已满,污一些无妨。”</p>

“也不用你污,老夫还指望你将宋朝带向中兴的彼岸,又怎能让你污染声名?但以后勿要轻举而动。”</p>

“谢过吕公。”</p>

出了吕夷简的府邸,郑朗长松一口气。</p>

想做事,就会学会妥协,横冲直撞是不行的,不过这也是吕夷简看重他的地方。</p>

契丹使到,元昊打的好算盘,契丹也不会很傻的,一眼识穿元昊的用意。罗汉奴的奏折也让辽兴宗大为恼怒。奶奶的,你小小的元昊居然一次次来摸老虎的**,卷跑了一批人不够,又来卷人,还煽动夹山党项人与吐谷浑人叛乱!</p>

气坏了,打不过宋朝,居然来招惹俺们大辽国。</p>

将元昊的使者扣压,让延庆宫使耶律元衡出使宋朝,耶律元衡便是陆陵情报上所说的耶律高家奴,因为翻译时有时候音译,有时候意译,所以有时候契丹人名在宋朝出现两种称呼,比如出使西夏的使者耶律敌烈,有的宋人称呼为耶律祥,或者耶律佯。</p>

他带来一份国书,上面写道:元昊有负中国当诛,因此派林牙耶律祥前去西夏问罪,而元昊顽劣不化,桀骜不驯,我想到了与宋朝的盟约,深以为耻,今天我与大臣们商议,将命令大军前去讨伐夏贼,强迫西夏向宋朝称臣。(接受兮衍大大的建议,以后除了少数重要的文章,一律翻译成白话文,原文略去)</p>

很聪明的文章,即便打了西夏,也将矛盾嫁祸给宋朝。以后与西夏要和要战,契丹依然占据着渔翁之利。</p>

宋朝君臣也不傻,看到国书后,范仲淹说道:“对二虏只求防御以备,不要求真伪。”</p>

不管他们真打或是假打,皆没有一个好东西。</p>

而且范仲淹也担心,以为先大议备边之策,再派使前去契丹,使契丹知道我们有备,若来伐则无必胜之理,也可以使契丹消除邀功求报之心。虽然防备,与盟约有所冲突,但有备待之,则减少生灵之祸。</p>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与西夏人开战,契丹战败无妨,最好不过,若战胜,占据南北河套,宋朝很头痛的,而且契丹会借此机会邀赏。万一再翻毁盟约,要求宋朝增加岁币怎么办?整成了无底洞。</p>

还不是头痛的地方,就怕是契丹万一不是与西夏人交战,以开战为借口,将兵力调向西南方向,然后借着宋朝麻痹大意的时候,出兵河东,西夏出兵陕西,国家情况危险了。</p>

郑朗说归说,预防总是好的。</p>

况且范仲淹深有体会,元昊派人来和,范仲淹相信了,于是西夏大军兵出好水川,而自己在延州却无半点防范措施。</p>

范仲淹的进谏让赵祯十分惶恐不安。</p>

契丹与西夏人真的开战,也许是好的,但万一不是呢?派丁度商议契丹答书,又与群臣商议,大多数大臣也以为致书西夏,劝元昊复顺契丹,以全三国军民安定。又致书契丹,重新派使对西夏劝说,当归顺贵国,宋朝也允许西夏向契丹纳服款归。</p>

宁肯不让契丹与西夏火拼,也不让契丹于西南方向纠集大军压境。看地图便知道了,契丹出征西夏,必将军队集中在云朔,离河套近还是离河东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