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春风(第3/3页)
作品:《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一场隆重的晚会结束,郑朗就在寨外搭起帐蓬休息,没有对寨民做任何骚扰。仅是一行,便让周边所有寨峒一起歌颂,第二天起程时,无数村寨一起从各自山上走下来,为郑朗送行。</p>
也能说是手段,但就是手段,郑朗用了心的。接着又奔向长乐、兴宁二县。顺带着看了大有铅场、石坑铅场、夜明银场、罗翊锡场。这也是最奇怪的地方。</p>
现在开矿技术落后,第一个不能很好的提炼,除了特别好的富矿外,矿藏仅能提取十之二三,多是浪费了。至于伴生矿能提炼出来的更少。所以郑朗明明知道国内诸多矿藏所在,也远比对海外的矿藏分布更清楚,国家更缺少金银铜铁这些金属矿藏,但不提。不开放在地下不会浪费,一开浪费必然严重。</p>
其次是寻矿技术,实际到处都有矿藏,远到太平洋深处,高到青藏高原,苦到新疆沙漠,冷到漠北。但现在寻矿技术很落后,往往能勘探到的仅是露天矿,或者浅矿,深矿皆无能为力。即便找到的,再深一点,或者因为种种原因,矿脉断掉或少掉,做一些简单的勘探后没有效果,马上放弃。于是这些矿让后人感到很为难。</p>
除非一点,郑朗咬定这里有一亿吨矿,最少能开出两千万吨,你们才开出一百万吨,还早呢,继续找。那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下去,这才能找到接下来的矿脉,继续开采。</p>
奇怪的不是这个,而是找到的矿脉分布,百分之九十分布在边远地区,荆湖南路与两广这种羁縻地区,几乎占据宋朝金银铜铁铅锡矿的一半之数。难道这些找矿的人与自己一样,想将主矿留下来,以后开采,只找边远地区的矿脉?</p>
产量也不高,全国银矿所在多在六十几个到八十几个浮动,偶尔有新矿找出来,也有许多矿找不到矿藏了,而废弃掉。总课税是宋真宗时候,达到近九十万两。到皇祐年间,下降到二十几万两。一部分因素是因为课税严重,赵祯执政宽松,下面官吏胆大妄为,走私走掉了。但也不是全部因素,例如金产量与铜产量一直在稳定增加,特别是铜,南方铜产量是一千多万斤,而北方铜产量只有一万来斤,相差了一千倍。课税下降还有另一个因素,没有新矿发现,旧矿要么矿脉断掉,要么仅剩下一些余矿,产量低。实际大多数矿还是有矿的,不过没有找到罢了。</p>
郑朗看了看。</p>
不是很好,宋朝前期皆是实现课役制,是一种变相的劳役制,也就是下命令,让役户每年必须完成规订的产量,余下的才规自己分配。当然,官吏不可能给多少“余下”让役户自由分配,所以最大限度地制订课役数量。于是治户往往完不成任务,甚至严重亏空,不得不破产而逃,若是遇到隋唐演义程咬金(程咬金乃是虚构的,真实的程知节家世良好,不可能去做私盐贩子蹲大牢的)的货色,俺一无所有了,你们这些**污吏,来吧,能将俺怎么的!</p>
针对这种情况,先是薛奎,后是梁适,在自己管辖皆做了调整,以雇佣制度代替课役制。若是没有郑朗,又到了包拯在三司使时,再奏用雇佣制代替课役制,赵祯为了配合包拯,下诏陕西转运使,同州铁治自今召人承买之,给私人铁治以更多自由与方便。但雇佣制仍然有很多弊端,于是到王安石变法时,又确立了二八分制,朝廷出矿藏,百姓自备物料烹炼,对于所得的矿产,朝廷收取二分,余下八分许坊户自卖。这一制度的确立,提高了坑户积极性,使各种金属矿产量与宋太宗时相比较,几乎提高了九倍。</p>
郑朗在中书时也采用了这项进步条例,步子没有迈得太大,不是二八分,而是三七分,朝廷得的是三,非是二,坑户得的是七,而非是八。已经在局部地区实施。</p>
循州诸矿仍然是过去那种课役制。</p>
情况真的不好,特是石坑铅场,课役是五万斤,实际坑户总产量不到四万七千斤,每年坑户都在负债,一些坑户破产逃亡做流民了,坑产减少,矿吏为了政绩,又不敢上报,加压于余下的坑户,产量更加低下,一年产量不足四万斤了。</p>
听到郑朗来了,男人下去挖矿去了,矿上只剩下一些妇人,一个个抱着孩子,手里拿着野菜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p>
郑朗一颗小宅男的心软了,眼睛有些湿润。</p>
那个矿吏站在边上不敢作声。</p>
郑朗沉默大半天,说道:“诸位,莫要哭了,听某宣布一项命令吧。自今起,两广一律实行三七制度。”</p>
“什么三七制度?”</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郑朗解释一遍,又说道:“并且某命令广州银行在两月内,必须向所有坑户发放二十缗钱做为资本,三年内无任何利息,再着各州县官府向所有坑户发放十石贷粮,一年后偿还,也无任何利息。”</p>
其实实施也很麻烦的。</p>
课役制度为什么会失败?主要是矿吏的贪墨,使得治矿成本提高,实行三七制度,矿吏职责仅是负责盘查矿户所开采提炼的矿总量,没有其他权利。矿吏所得必然下降,损害了所有矿吏收入。</p>
因此王安石二八分制度是一次有意义的制度,但遭到更多的人反对痛恨。</p>
郑朗在两广实行三七制度,同样会遭到这些矿吏的排斥。</p>
不过借着循虔道血腥战役的余威,能顺利实行下去。</p>
“真的吗,真的吗?”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老年妇人雀跃地问。</p>
“我是两广最高的官员,能说谎话欺骗你们?不相信,你看,”郑朗立即吩咐侍卫拿来笔墨纸砚,写下这道命令,又让侍卫回去,向两广所有矿坊下达。</p>
又伏在石头上写了一篇奏折,说明此事,这是什么道理?坑户一年辛辛苦苦地为国家采矿,结果一年下来,没有收获,反而欠下国家一大**债务。为何为何?</p>
这是神**黄金时代!不是,是烂铁时代!</p>
周沆站在边上苦笑,神**黄金时代是你治理下的称呼,这样说没有抽别人的脸,是抽你自己的脸。不过从这方面也看到这个宰相爱民的一面。闻讯后,所有矿工从矿里钻出来,一个个欢呼感谢。</p>
郑朗却认真的鞠了一躬说道:“我为首相四年半,执掌东西两府,却让你们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非是陛下之错,陛下仁慈无双,最希望你们能过上好日子,又对我放权治理国家,之所以如此,乃是我的过错。如今我所做的仅是亡羊补牢,哪里还能接受你们感谢呢。”</p>
一路行去,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传来,许多州县百姓殷切期盼,太学报纸这样写下一段文字,宣扬陛下之仁慈光辉,挟皇祐盛世之余泽,所过之处,万物复苏,春风怡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