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分而食之(第2/3页)

作品:《大唐承包王

走到李哲身边,慈祥的笑道:“有宽儿当年的风范。”</p>

李哲沉默不语。</p>

李世民讨了个无趣。</p>

一大一小的两个身影站在原地出神,一旁的连福有些想笑,不愧是祖孙二人,连出神的样子都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若是小王爷在消瘦几分,大抵如当年年幼的陛下一般无二了。</p>

这个想法刚一出现,连福便掐掉了。</p>

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危险,自己这是在认为小王爷有龙凤之姿吗?虽说陛下对于如今的太子很不满,但一直未有废掉太子的意思,若此时乃楚王殿下当面倒也没什么,只不过小王爷还是太年幼了。</p>

抬头打量了一眼李世民,却见出神的李世民神色莫名的盯着李哲看,连福没来由的心中一惊,李世民的神色他太了解了,紧凭神色,他便能将李世民的心理猜给七七八八,毕竟伴君如伴虎,自古常伴君王左右而终老一生的太监都不是什么简单人物。</p>

所谓察言观色,在他们这里是不成立的,对于他们而言,观察脸色才是重点,若等到君王出言才能有所悟,那已经迟了。</p>

就如同现在的李世民,李世民如今的神色在连福看来,与当年李渊纠结是否废太子立秦王、是否保太子压秦王时的神色何等相似。</p>

陛下已经生出了废太子之心。</p>

连福是幸运的,一生伺候了两代帝王,以李渊观李世民,总能让他领先一步体会到李世民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或许连李世民都未曾察觉。</p>

事实上,李世民真有废太子的心思吗?</p>

在李世民自我的认知中,他没有,但对于太子的不满却越发严重。</p>

自贞观十三年起,太子患了足迹开始,变得越发叛逆,李世民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可惜这些人教育方式不适合李承乾。</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只知道一味的进谏,进谏之言一个比一个厉害,作为太子的李承乾可不像李世民那般,对于所谓的进谏、实际的怒骂,李承乾受不了,越发任性妄为。</p>

劝不了太子,只好给李世民上奏,而李世民自然越发不满,不满这个儿子不懂他这个当爹的苦心。</p>

而如今又见到李哲小小年纪便有这般作态,李世民自然而然想到了是否让太子去台湾一段时间,所以才有连福见到的神色莫名,两个儿子同样是儿子,但儿子之间的差距却太大了。</p>

然而,就是这样的心理,让连福觉得李世民有了废太子之心,毕竟李世民如今也算正值壮年,这种想法一旦积深下去,废太子早晚之事。</p>

不得不说,连福比李世民看的明白。</p>

作为皇帝,考虑的永远是帝国的万年基业,就像李渊,为何如今淡去了对李世民怨恨,无它,只因为李世民这个皇帝不错,让大唐富强了,令万邦来朝而已,但以如今的太子作为来说,将来会是一个好皇帝吗?</p>

至少在连福看来,不太可能。</p>

各自有各自的思绪,直到莆田县令被将士带到鲍鱼养殖基地,才让站在基地之中的众人回神。</p>

莆田县令见到李世民的那一瞬间,便跪地了,口中呼喊着陛下饶命。</p>

李世民冷眼看着莆田县令的表演,等到莆田县令心死了,李世民才开口:“让朕饶命,那你可曾想过饶了这莆田县的万千百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