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无论哪一天,都是吉日(第2/3页)

作品:《大唐承包王

就是贞观十五年,这一年中,大唐发生的大事也不少,除去与吐蕃尚未结束的国战,还有席君买平吐谷浑之乱、册封百济王、大唐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李世勣大败薛延陀,这些事一件件都有他李承乾的功劳,可是李世民却从未夸赞他半句。</p>

毫无赞赏便不说了,反而将唯一一件有利于他巩固太子地位的事交给了李泰,让李泰带着太常博士吕才主持刊定阴阳杂书,让李泰在文臣之中名声大噪。</p>

他失望了,伤心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早已有的谋算。</p>

“太子怎么来了?”</p>

见到儿子那一瘸一拐的样子,见着李承乾脸上的那股莫名神色,李世民皱起了眉头,他认为李承乾还未将当年的一点小矛盾放下,全然不知李承乾正是因为他才有这般模样。</p>

“听说哲儿进宫了,儿臣前来看看哲儿。”</p>

李承乾的话音很平淡,却令李世民的眉头皱的愈发紧蹙。</p>

刚想怒骂两句,让儿子放下当年种种,却见李哲行礼道:“侄儿见过大伯,父皇有言,若是有时间请大伯去台北坐坐。”</p>

对于自己父皇为何要请这个瘸腿的大伯去台北,李哲想不通,所以他曾回信问过李宽,而结果却让他越发疑惑,只因李宽给他的回信说,打算劝劝李承乾,至于劝说李承乾什么,回信之中却未曾提及。</p>

听到李哲这句话,李承乾勾起了嘴角,微笑道:“是吗,大伯若是有时间定然去台北看二弟。”</p>

李承乾这番话,令李世民紧蹙的眉头散开了,笑道:“有时间确实该取台北看看,当年的那点仇怨也该放下了,正好去看看你二弟是如何治理华国的,你比起你二弟差远了。”</p>

李世民只是顺嘴一说,但听在李承乾的心里却不是滋味。</p>

诚然,他也知道自己不如李宽,毕竟李宽当年留下的法子便让大唐富庶了不少,但他也是尽心尽力的为大唐的繁荣日夜不休的。</p>

自从李泰渐渐长大,开始处理朝中事务,在李世民嘴里,他从未听到任何一句好话,总拿他与李宽相比,然后告诫一番,却从未拿李泰与李宽相比过,这种不公平的对待让他的心渐渐的凉了。</p>

此时听到李世民这句话,李承乾的心里已经泛不起一丝波澜,平静的应承道:“当年那点恩怨,儿臣早已忘怀了,今日听到哲儿此番话,儿臣亦相信二弟也忘怀了,儿臣也确实该向二弟学学,儿臣之才、心胸,尚不及二弟啊!”</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仔细看了看儿子,李世民发现儿子居然是发自肺腑的,心里自然高兴异常,但嘴上说出来的话却不尽人意,冷哼道:“知道就好。”</p>

此话、此态度,就是李哲也有些为这个没见过几面大伯有抱不平。</p>

“皇祖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大伯或许在其他方面不及父皇,但也肯定有比父皇优秀的地方,您此话欠妥。”</p>

“哦,那你说说你大伯有何优点?”</p>

这句话并未把李哲给拦住,笑道:“孙儿与大伯只见过几面,不太了解大伯为人,不过孙儿在大唐这段时间也听不少人提及过大伯创办钱庄之事,商人多有夸赞,想来大伯也是很优秀的。”</p>

自从当太子监国以来,李承乾极少从人口中听到夸赞之词,而长孙皇后去世后,他更是从未听到过夸赞之词,没曾想今日竟然从自己小侄儿口中听到了,李承乾笑了,这笑容发自内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