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公孙素素(第2/3页)
作品:《满唐春》胡欣是吐蕃人,信奉的是天竺佛教,在大唐有所差异,刘远给胡欣准备的,是带有此许西域色彩的玉佛,而给小刘雪准备的,则是最广为流传的笑弥佛,那大大的肚子、一脸的笑意,看着就有喜感,就是小孩子看到也喜欢,两个玉佛,两种风格,刘远可以说想得非常周到。</p>
玉佛刘远花了二天雕刻和打磨,其中小娘帮不了少忙,以女子的细心和耐心,把两个玉佛打磨得犹如美女的肌肤一样细腻,光滑如镜,可以说是非常用心,雕刻打磨完,刘远又用了二天时间去做模,现在是第五天,准备把它给镶上去。</p>
采用的,正是金镶玉的手法。</p>
金镶玉在后世非常流行,技法也很成熟,刘远听一个行家说过,玉是有灵的,一个人佩戴的玉器不小心摔破了,不要难过,那是玉替你挡了一劫,还有一种说法,说古代还没有以金银作为钱币时,尝试过用贝壳、牲口、玉石等作为货币,那“破财挡灾”中的财,指的就是玉器,说得有板有眼,老实说,刘远只是听过,笑过,也就算了,又不是专家,没必要深究。</p>
既然是有灵的,自然好好对侍,昔日那些玉器是钻个小孔,穿过绳子戴在身上,后来很多人认为不好,用他们的话来说,没有雕成佛,那就是一块石头,砸了扔了也没有关系,可是一旦雕刻成佛,那就是神灵,不能再对它无礼,例如在玉佛上打个孔,犹如在人身上捅个洞一般,大大的不敬,额外留一些作吊孔,又显得画蛇添足,于是,就用黄金、金银把它镶嵌起来。</p>
不是有一句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用金银镶嵌,也显得高贵大方不是?</p>
金镶玉最大的好处是不破坏玉器,让玉的气质和金的华美完全的结合起来,造就一种特别的气质,除此之外,也有“金玉良缘”的意头,非常受到客人的欢迎,刘远也在长安推出过一批,一摆上货架,很快就被人清扫一空,同样得到识货人的青睐。</p>
说起金镶玉,刘远还闹了一个误会,原来刘远一直以为,金镶玉是后世才开发来的新法,后来金至尊里的一个老技师告诉刘远,在唐以前就已经出现,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一块绝世美玉献给楚文王,后来美玉啄成壁,称为和氏壁,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后,把得到的和氏壁令能工巧匠雕成玉玺,镌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再雕饰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始皇自是爱不释手,视为神物,此后秦为汉所灭,玉玺落入刘邦之手,刘邦就把这块玉玺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到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位,藏玉玺于长乐宫,王莽篡权,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把玉玺摔掉一角。</p>
王莽见玉玺受损,连连叹息,忙招来能工巧匠修补,那匠人倒也聪明,想出用黄金镶上缺角的奇招,修补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便是“金镶玉”的由来。可惜,这个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镶玉的制作工艺却被传承下来,而后世人有了前面的积累,还有科技进步、工具创新、视野开阔等原因,有了很大的提高。</p>
一回想起这些,刘远笑了笑,幸好自己没自大地跟别人宣扬,这是自己所创新技法,若不然,估计都被人笑到掉大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