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意外之喜(第1/3页)

作品:《宋阀

听到这句话,徐卫就不能再玩深沉了。政务由王庶主持,军务由我主持?什么意思?让我主持制置司?也不对啊,如果是这样,朝廷应该有明确的任命,让自己代理制置副使才对。只说句“主持军务”,这算什么事?</p>

在宋代,某一个机构如果暂时没有人掌管,需要有人来主持日常的工作,但选中的这个人资历又不够,不足以让他担任或者代理,一般就不给任命和头衔,以公文和诏书的形式,公示他主持这个机构的日常事务。比如,徐卫当初任定戎知军时,朝廷让他“同节陕华兵马”,同节就是共同节制,共同管理的意思。</p>

镇江行在是考虑到,李纲被罢免后,陕西的军政长官都出缺了。不过和议既然已经达到,估计也没什么重要军事行动,想来想去,在陕西本地的官员中,好像也只有徐卫合适暂时帮忙张罗一下制置司的事务。徐原“制置副使”的任命之所以没有通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虽然是出自徐家,但却是位纯粹的西军将领。</p>

但既然是朝廷的诏命,就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只要没有正式派出制置使的人选,陕西的军务,理论上说,就得听徐卫的。当然,其他各路大帅会不会把徐卫放在眼里,那得单说。</p>

“大帅,下官来时,官家嘱咐给大帅带句话,官家的原话是,陕西局势复杂,望徐子昂勉力而为。又言,子昂在陕西多有功劳,朕心里是有数的。”张浚说道。</p>

徐卫没空却猜度上意,眼下最要紧的是,我带着四万人,挟胜利之威,马上就要打到耀州了,你这个时候让我勒兵回去,这不是扯蛋么?可问题是,张浚虽然是个穿身青皮的芝麻小官,可他代表的却是朝廷。**,不能撤,绝对不能撤。</p>

徐卫苦思对策时同,张浚忽地问了一句:“行在以陕西局势堪忧,长安不保,而与北夷议和。大帅为何还出兵?”</p>

“什么长安不保?慢,女真人难道对行在说,攻长安易如反掌?而行在也相信了?”徐卫非常惊讶。</p>

可张浚更惊讶:“难道不是?”</p>

“**!他围了我三个月,折了无数兵马,连座城门都没攻下来!本帅已经决定战略反攻了,结果突然收到消息,说是议和了,让我们交了土地、城池、百姓。我找谁说理去?”徐卫这话,当然是吹牛,可这个牛必须吹!</p>

张浚闻言,疑惑不定。这怎么回事?黄右丞代表大宋与金人谈判,对方口口声声地威胁说,再不答应条件,便要血洗长安。朝廷此时也正有意议和,所以谈了一阵,便答应下来。可谁知,徐经略却这么说!</p>

见他模样,徐卫趁热打铁:“张大人,本帅刚刚在万年打完,击溃金营名将完颜银术可,此贼仅以身免。现在,便是去耀州征讨,这仗打完,长安周边的金军便全部肃清!正是战略反攻之时啊!”</p>

张浚半信半疑,四周一张望,不解道:“下官看大帅所部,也没带多少粮草物资……”</p>

徐卫一怔,谁说文官对军事一窍不通,这位挺机灵的嘛。居然看出来我没带几天军粮!我就打个耀州而已,带那么多粮干嘛?</p>

“哦,耀州之敌,兵力不多,打完这场。本帅便回长安,请示宣抚司,准备反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