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耻而后勇(第2/3页)

作品:《宋阀

徐六点点头,接着说道:“儿想说的是,要劝动大哥,需从公私两面着手。”</p>

“哦?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徐绍坐正身子问道。</p>

“九弟以都统制的身份节制大军反攻,兵败鄜州,理所当然要负责。儿认为,可免去其都统制差遣,改由大哥接任,这是公。至于私,儿认为父亲大人不妨亲笔写信给他,措辞不妨温和一些,但同时也要指出,若秦凤有失,泾原环庆亦不可保。希望他总戎就道,幡然而起云云。”徐六说道。</p>

徐绍听罢,一时不语,良久,叹道:“罢,他总归是长房长孙,我就放一回身段。”</p>

当即便呵开冻笔,铺开纸张,给徐原写信。他只字不提从前的种种不愉快,先说陕西局势危急,北路讨司作为三路之首,是陕西的根基所在。然后,又回忆了当初徐茂徐彰还在世时,他们三兄弟俱在军中效命,从小军官一路升上来,靠的就是兄弟同心。现在老一辈只剩下他一个,就得靠徐原这一代了。又特别提到,徐原是长房长孙,徐家希望之所在云云。</p>

信写好,又签下任命状,便遣人飞马往渭州送去。</p>

腊月二十九,除夕之前,徐卫兵马进入凤翔府,立即着手布置防务。此时,他有两万马步军,姚平仲军中,除开不能作战的伤员,也有一万出头,只是缺乏武器装备。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倒也容易,因为徐卫现在有一个优势。</p>

当初大军集结反攻之时,宣抚处置司把后勤基地设在耀州背后的邠州。前线失利,京兆府周边疏散撤退,邠州屯积的粮草军械全部撤到了它西面的凤翔府,现在就在城里堆着,没来得及运走。</p>

现在吃不愁,用不愁,摆在徐卫和姚平仲面前的难题只有两个,一是士气,二是城防。</p>

鄜州之败,前所未有,对西军士气的打击可谓沉重!徐卫的虎儿军,从成军那天开始,极少打败仗,最惨的,也不过就是当初何灌任制置使时,西军反攻河东败的那一回,当时徐卫还在大名府丁忧守丧。</p>

但这回鄜州失利,两万七万兵马,只逃回来六千四百,简直是伤筋动骨。这让打惯了胜仗的虎儿军骄兵悍将们一时回不过来,因为他们缺乏失败的经验。至于姚平仲的西路讨司部队,就更惨了,从宋金开战起,他们几乎没打过仗,一来就遇上全军覆没一般的惨境,士气之低落可见一斑。</p>

即便撤进了凤翔府,将士们还是人心惶惶,私下传言着金军势大,秦凤恐将不保。悲观的情绪在军营中蔓延。</p>

至于城防,这是徐卫最头痛的。纵观虎儿军打过的防守战,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是河东的平阳府保卫战,二是长安保卫战。这两次防守作战,虎儿军所倚仗的城池,无不高大坚固,设施完备。其中,平阳府更是根据西军第一强盾王禀的建议,加以改造,这才固若金汤。</p>

但是凤翔府这座城,实在让徐卫吃了一惊。鉴于凤翔在陕西的地位,府城自然很大,四面一加也有小十里地。但问题出在,凤翔虽然处在陕西,但它不像缘边三路,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过直接的军事威胁。因此它的城防体系非常老旧,城池虽然长,但城墙并不高,只有三丈左右。而且也不厚,顶宽只有六步余,底宽八步。最要命的是,因为长期处在和平环境,凤翔城防还保留着宋初的布置。城上每隔一百二十步,才有敌台马面一座。而且因为久不征战,连护城河都淤塞了。</p>

就这种城墙,鹅车一靠近,敌军直接就可以往上窜,而且底部这么窄,要是挖地道攻城,肯定事半功倍。顶部不宽,也就意味着不能放下更多的弓箭手。眼下,金军只怕已经距离府城不远,显然没有时间去改善城防,只能凑和了。</p>

这日晌午时分,徐卫带伤和姚平仲等武官在城头上布置防务。十几门飞火砲全架在了城头上,神臂弓,床子弩也都安放在马面处。士兵会同城里的青壮年男子,正把一捆捆的箭矢搬上城来。徐姚两军的大型战车都损失殆尽,以砲制砲的战术现在是用不了了。</p>

“多备撞杆,这城墙高度不够,一旦鹅车靠过来,若不立即撞烂它的云梯就被动了。”杨彦对身边来来往往的官兵们吩咐道。</p>

姚平仲转头看了他一眼,摇着脑袋道:“就凤翔这城,鹅车一旦靠过来,你恐怕连撞的机会都没有,城墙太矮。偏生十里长的城,瓮城没一座就算了,马面敌台竟如此之少!且距离又这么远!一旦金军大型战车接近城墙,两侧的敌台不能有效地压制,唉……”</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