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军事会议(第2/3页)

作品:《宋阀

徐卫淡淡地回答道:“昨天就到了,让我的佐官带了话,说是去馆驿坐坐,我没去。”</p>

徐洪此时插话道:“前些时候,大哥的人经大散关去兴元府买粮,我和四哥没阻拦,结果搞得兴元知府很不痛快,在宣抚处置司告了我俩一状。九弟,听说在你凤翔府也……”</p>

徐九点点头,没多说什么。</p>

“大哥这就不对了,于公于私,也不应该这么干。”徐胜摇头道。</p>

“大哥如此跋扈,不把上头放在眼里,迟早惹祸上身。”徐洪直言不讳道。</p>

徐四深有同感,点头道:“谁说不是?咱们弟兄五人俱在陕西,除六弟在宣抚司勾当外,我们四个都握着兵柄,作为将门,只要我们弟兄团结一致,西军也就团结了。但大哥这么搞,影响实在……”</p>

“算了,这不是你我能够操心的。如今小弟镇守秦凤,两位哥哥扼着蜀口,我弟兄三人精诚团结,互相照应,陕西和四川都能保全。剩下的,慢慢看吧。”徐卫肃然道。</p>

“不错。”徐洪对堂弟这个表态非常赞同,“九弟把凤翔经略好,就能阻挡金军溯渭水西进攻熙河,我和四哥镇住大散关和尚原,就能阻金军入四川。水无常势,兵无常态,我们稳住了,不怕没有机会!别人想搞什么,随他去吧。”</p>

次日,川陕宣抚使徐处仁并该司高级官员一行抵达秦州。徐卫以秦州知州的身份率佐官前往迎接,在接风宴上,徐处仁对鄜州战败一事轻描淡写带过,着重强调了徐卫和姚平仲在兵败之后,仍能扼守凤翔,使金军夺凤翔作前沿根据的希望落空,实属不易。</p>

并直言不讳地向徐卫表明,还有更大更重的担子要他来挑,希望他努力奋进。对于即将召开的军事会议终究要议些什么,徐处仁并没有过多的提及,只就陕西如今的防务问题,征求了徐卫的意见。</p>

徐卫此时提出,鉴于鄜州失利之后陕西的实际情况,全面进入守势再所难免。如今陕西四个经略安抚司,环庆和泾原互为依托,秦凤和熙河唇齿相依。环庆泾原两路,一个有子午岭作屏障,一个有陇山作庇护,且境内军寨堡垒林立,凭着高墙深垒,自保就好。</p>

秦凤路处在关中平原的最西端,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应该担负起最大的责任。秦凤背后的熙河,地理上远离金军威胁,应该作为养兵之地,全力支应秦凤。有四川在物资上强力的支援,西军挽回颓势,并不艰难。</p>

徐处仁对徐卫的意见深以为然,私下里对陪同他前来的宣抚判官徐良说,你这堂弟虽然只是秦凤帅,但始终着眼于陕西全局,陕西制置使,他实在是不二人选。这下,我算是下定决心了。</p>

八月初一,徐处仁以川陕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的身份,向各路将帅发出征召,前往秦凤经略安抚司召开军事会议。</p>

在帅司节堂上,徐卫作为东道主,自然要先到。这会儿,他正跟徐处仁和徐良两个坐在下面,谈兴正浓地说着什么。</p>

熙河帅王倚,副帅姚平仲,都统制关师古前后脚踏进节堂。见徐处仁、徐良、徐卫三人都坐着,徐卫侃侃而谈,徐处仁专心倾听,徐良频频点头。他三个互相对视一眼,大步上前。</p>

徐卫见他们到来,起身道:“宣抚相公,卑职来介绍。”</p>

徐处仁和徐良同时起身,只听徐卫道:“这位便是熙河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王倚王经略。”</p>

王倚年已高,但仍深深执礼道:“卑职王倚,见过两位长官。”</p>

徐处仁其实已经收到了王倚请辞的要求,只是暂时按着,当下点了点头。</p>

徐绍又指着姚平仲笑道:“这个不用介绍了吧?”</p>

“哈哈,老熟人了。当年你和希晏两个,一驻京东,一驻京南,杞县一把火,烧得大金国二太子斡离不是魂飞魄散呐!”徐处仁笑道。</p>

姚平仲听他提起旧事,面上不禁一热,暗呼惭愧。当时年轻气盛,总看徐卫不顺眼,认为他是乡兵出身,不入流。杞县劫粮的时候,自己有私心,耽误了时辰,这些年一直觉得过意不去。</p>

“卑职见过宣抚相公,东京一别,多年不见,宣相风采如昨啊。”姚平仲抱拳道。语毕,又对徐良行了礼。最后,指着身后那战将道“此乃熙河帅司都统制,关师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