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打回家乡(第3/3页)
作品:《宋阀》“第三,是要防着党项人,和,契丹人。”马扩接过话头。这话没有任何人有异议,因为**上虽然结成同盟,但从军事角度出发,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卧塌之侧,这始终是个潜在的威胁。</p>
“所以,此次进兵河东,就以秦凤、永兴、两兴三司部队为主。适当配上一些番兵和弓箭手。预计总兵力六万左右,基本之战略目的,在于渡过黄河,夺取河中府、平阳府、绛州、慈州、隰州等地区,在河东打出一块缓冲地带,也给河东义军开辟一块根据地。当然,这是底限,到时看战局发展,再作更改。”</p>
说完了战略目的之后,徐卫又问道:“基于这个目标,诸位有何看法?”</p>
杨彦是永兴帅,最靠近河东,所以首先发言:“大王,诸位弟兄,据查,现在坐镇河东的金军将领是我们的老对手,韩常。”</p>
“不是马五么?”张宪问道。</p>
“不是,马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我军收复全陕以后不久,他就被调离了。现在韩常作河东安抚使兼诸路兵马都总管。韩常以擅守而著称,所以他在河中府善加经营。除了浮桥壁垒之外,更布置了重兵。如果想要正面攻过去,可能有些难度。”杨彦汇报道。</p>
“你是说,如果我们想从浮桥过黄河不现实?”王彦问道。</p>
“正是,不止如此,就算我们从风陵渡坐船过河,成功的机会也不大。韩常已经把河中府打造成了铁墙铁壁。想要过河,得费些手段。”杨彦道。</p>
王彦在地图上一指:“那就从陕州渡黄河,前后夹击,夺取河中府。”</p>
“不行,如果从陕州北渡,那就隔着中条山,韩常以守出名,他也会想到这一点。”杨彦摇头道。</p>
徐卫遍视众将,见永兴经略副使吴璘一直没发言,遂问道:“唐卿有何高见?”</p>
吴璘大概没想到大王突然点他的名,一怔之后,起身道:“大王,卑职倒是有个想法,就是不知道……”</p>
“有就说,这是会商,无论对错好坏,都说出来,大家讨论。”徐卫点头道。</p>
“卑职认为,强攻黄河就算成功,恐怕伤亡也大。不如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佯攻,吸引韩常的注意,一路出潼关,经陕州,入河南。迂回到邙山一带,从河清河阳渡河,然后溯沁水而北上,进攻泽州平阳一带。这一路一旦成功,那么河中府之敌就后院起火,纵使不逃,也会军心大乱。”吴璘说罢,打量着众人的反应。</p>
王彦早年一直追随徐卫征战,听了吴璘这个意见之后,咧着嘴道:“从河清河阳渡河?这怎么听着有些耳熟?”</p>
杨彦马上接过话头:“当年,老太尉率领大军拒粘罕,金军就是从河阳渡过黄河,劫掠河南府。”他所说的老太尉,便是指徐卫的老子,徐彰。</p>
“这倒也是个办法,但是我军总兵力只预计六万,一分兵,则更少。万一……”王彦有些担忧。</p>
“你莫非忘了此番我们并非孤师作战?”徐卫笑问道。“辽军会从横山以北向东进攻,其主攻方向,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前辽的东胜州、云内州、丰州,这西三州。这一地区毗邻燕六十州,足以威胁到女真人中枢。因此可以预见,金军必然将主力放在对付辽军身上。这就大大减轻了我军的负担。”</p>
“但是大王也不要忘了,西军动手在先,我们首先就吸引了金军的注意。”王彦提醒道。</p>
“这个我晓得,但你还忘了一桩。”徐卫笑容仍旧。</p>
王彦皱着眉头想了许久,突然一拍桌子道:“是了!还有河东义军!大军出动以前,先让义军搅乱河东!我军便可混水摸鱼!”(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