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新君出炉(第2/3页)
作品:《宋阀》赵桓见状,嘶声道:“大行皇帝没有子嗣,以卿等之见,该当如何?”</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赵鼎闻言起身上半身,朗声道:“臣认为,自古父死子替,兄终弟及,大行皇帝既无太子,按理,当择亲王继承大统。”</p>
赵桓脸色突然变得很难看,因为赵鼎此言,直接就排除了他复辟的可能。心里虽然不快,但此时此地都不好表露,遂道:“理是这个理,然我育三子,今丧其一,还有嘉王赵谨,延安郡王赵训。嘉王年十八,延安王年十五。这,国赖长君,又尤其是眼下的局势,恐非嘉王和延安王能够承担的。”</p>
所谓“国赖长君”,就是说国家要靠成年的,有经验的君主来治理。但严格说起来,嘉王赵谨十八岁,延安郡王赵训十五岁,都不是小孩子了,按古礼,如果作皇帝,赵谨已经到可以亲政的年龄,而赵训也相差不远。国赖长君这一说,有些道理,但恐怕理由不够充分。</p>
赵桓说出这段话,其用意已经昭然若揭!</p>
大臣们心里自然明白这一点,徐良立马就道:“回太上皇,嘉王和延安郡王虽然年浅,但大行皇帝只此两位皇弟。”言下之意,别无选择。我就不信你太上皇会亲口说,不如我来复辟。</p>
果然,赵桓这些大臣顶得不知该如何开口。若是从前,他在朝中还有些追随者,不好说的话可以有人代劳,可现在,除了身旁的沈择以外,根本没人可以替他发声。而沈择,又被御史中丞一句话训得有口难言。</p>
一时间,永华宫里的场景令人唏嘘。里头,皇帝赵谌尸骨未寒,孤儿寡母呼天抢地,悲痛欲绝,外头已经开始就皇位继承问题开始了争执。</p>
赵桓沉默了,其实按说皇帝去世,他由太上皇再出山复位,也确实是一个选择。但问题是,得有人支持,最少,得有人替你把这话说出来。而他现在的窘境是,连个传声筒都没有,他本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亲口说的。</p>
场面僵持住了,大臣们虽然跪着,但强硬的立场明显,赵桓虽然坐着,却显然处在劣势。太上皇想起隔壁的儿子,又看看眼前的处境,一时不禁有些灰心,长叹一声,直想说一句由你们去吧,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此事,待召集朝中文武百官,再从长计议吧。”</p>
他这么说,虽然冠冕,但自古以来这皇位继承问题,从来都不可能到朝廷百官议论的地步。只能是少数重臣和皇室商量。因此赵鼎反对道:“此事如何能放之朝议?”</p>
太上皇听了这话,有些光火,怒声威胁道:“那依卿之见,你们几个就决定了吧!”</p>
这句倒着实把大臣们震住了,从徐良赵鼎到参知政事,中丞府尹,枢府长官,统统伏地请罪道:“臣不敢!”</p>
当夜,几名大臣一直在永华宫守着,太上皇赵桓因为悲伤过度,被送回德寿宫。徐良等商议,照此情形,朝议无法避免,但在京升朝官百十来位,人一多,嘴就杂,而且尽管宰相是**首脑,你也不可能作到一手遮天。</p>
太上皇的旧臣虽然被清洗,但朝中仍旧不乏主和之人,而偏偏现在女真人又主动地求和,倘若他们认为迎还太上皇复位对议和有利,这怎么整?徐良等人在煎熬着等到了天明,这一夜实在不好过……</p>
天刚亮,从德寿宫传来话,太上皇诏命,让宰相召集文武百官,到德寿宫议事。</p>
“怎么办?照此下去,事情就麻烦了,两位相公倒是拿个主意啊!”朱倬冷得直打哆嗦。</p>
赵鼎一时束手,摇头道:“没奈何,只能朝议了。相信,朝臣们大多都不会偏向德寿宫。”</p>
“话是这么说,但这事哪经得起折腾?万一有个闪失,万事皆休!”李若冰也察觉到事情的紧迫性。</p>
“要不然,我们召集大臣,直接拥立嘉王即位!”御史中丞道。</p>
赵鼎连连摆手:“不成不成,若是太子,此议尚可。然兄终弟及,就绕不过太上皇。”</p>
“罢了,朝议吧,只要我们宰执大臣不松口,此事太上皇就难以如愿。”徐良坚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