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一代文豪吃野菜(第2/3页)

作品:《宋医

杜文浩道:“行了,咱们进城吧。”</p>

从这里开始,就不能再坐马车,得改成官轿摆场面了。宁公公是钦差,他的轿子走在前面,有大内侍卫鸣锣开道。杜文浩跟在后面,他的侍卫队殿后,所有女眷也都改乘小轿,跟着进城。</p>

城门口,知州魏文德身穿知州官袍,率领一县官吏和乡绅在躬身等候了。</p>

宁公公的官轿来到城门口,魏知州等人急忙躬身施礼。宁公公只是撩起轿帘点了点头:“都不必多礼了,衙门里接旨香案摆下了吗?”</p>

魏文德忙陪笑答道:“已经备好了,只是……”</p>

“怎么了?”宁公公面色一沉。</p>

“回禀公公,接旨的苏轼苏子瞻病重在床,人事不知,不能前来迎驾接旨。”</p>

苏东坡字子瞻,尽管被贬黄州为一个小官,但毕竟是大文豪,知州提到他还是十分的客气。</p>

“什么?”宁公公愣了一下,大老远的来颁旨,接旨的竟然病倒不起了。杜文浩也听见了,忙问道:“那他人呢?”</p>

“在家中静养呢。”</p>

宁公公道:“赶紧前头带路,带咱家和杜御医去看看!”</p>

“是!”魏文德吩咐负责接待的官吏先将杜文浩的妻妾家人迎到驿站下榻安歇,并让乡绅们各自回去,晚上到衙门参加宴请上差,然后与几个衙门主要官吏各自上了自己的官轿,前头领路,带着杜文浩一行折转往城外走。</p>

“等等!”宁公公掀起轿帘又叫道:“你跑城外去作甚?”</p>

魏文德的官轿停下,他撩起轿帘下了轿,躬身回道:“回禀公公,苏子瞻住在城外东坡山上。”</p>

“什么?他不是团练副使吗?到山上去做什么?”</p>

“这个……,或许是他志在田园吧。”</p>

“什么话!他是官,不是老农!行了,先去瞧瞧吧。”</p>

一行人朝城外行去,出城不久,便开始上山。这是一个小山丘,满是松树。</p>

在靠近山顶的一片小树林里,掩映着几间茅草房,屋后是一块菜地,种着清幽幽的瓜果蔬菜,门前一个小院子,地上放着几个簸箕,里面放了一些野菜啥的。两个女子坐在凳上,正打整着野菜。两个半大的小孩席地而坐,也帮着那两个妇人整理。</p>

眼见山下远处来了不少人,大一点的孩子站了起来,指着他们说了句什么,然后跑进屋里,随即,一个少年从屋里走了出来,站在门前抬手仰望。</p>

他们的轿子来到院门前停下了,各人下了轿。</p>

那少年已经出到院门口,两个妇人也站起身,手里牵着孩子,朝他们张望。</p>

那少爷认出是魏知州,忙上前躬身施礼:“知州大人来了!”</p>

“嗯,苏公子!”魏知州还礼,对杜文浩和宁公公介绍道:“这位是苏子瞻的长子苏迈。”又指了指门口两个往外探头张望的小孩道:“那是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p>

两个妇人赶紧让孩子进屋,然后上前各自福了一礼:“妾身参见知州大人。”</p>

魏知州对宁公公和杜文浩道:“两位大人,这是苏子瞻的妻妾,都姓王。王氏,这是京城来传圣旨的宁公公和杨御医。”</p>

二妇人急忙欠身福礼。</p>

杜文浩瞧了一眼,这两个女子都比较年轻,一个看样子三十岁左右,一个还不到二十岁,脸上稚气未退。</p>

魏知州拱手道:“子瞻兄病情如何,在家吧?”</p>

“唉,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能去哪里。在里屋床上躺着呢,几位大人快请进屋吧。”</p>

杜文浩进了院子,只见这院子的确太过简陋了,瞧了一眼地上的簸箕里的野菜,低声问魏知县:“他们不会吃这个吧?”</p>

魏知县面色有些尴尬,低声道:“是啊,苏子瞻月俸只有区区五百文,不够养活一家六口的。三个孩子都还小,也帮不上忙,所以才跟衙门说了,在城外这东坡上开垦荒地,种些粮食和可以填肚子的东西。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存粮吃完了,地里的庄稼刚刚抽穗,不吃野菜又能如何?”</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后院不是有瓜果蔬菜吗?”</p>

“那是拿去城里卖了赚钱贴补家用的。”</p>

杜文浩黯然,想不到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文豪苏轼,竟然沦落到吃野菜的地步。看来,乌台诗案对他的打击真够大的。现在不知他身体如何,先进去看看再说。</p>

杜文浩他们几个跟随两位妇人进了屋,茅屋里更是简陋,土灶上大铁锅一只耳朵已经没有了,锅盖也裂了几条大缝,锅里冒着热气,杜文浩探头一看,只见锅里煮了小半锅的野菜,拌着一些米糠,随着热水翻滚着。</p>

原配王氏撩起半截门帘,对里屋说道:“老爷,京城传圣旨的公公和御医大人,还有魏知县来了。”</p>

杜文浩往里一瞧,只见一张木床上躺着一个瘦骨嶙峋的中年人,下颌上长着乱七八糟的络腮胡,眼窝深陷,盖着一床薄被,头下枕着一块木枕,正艰难地张开眼。</p>

床沿上坐着两个小孩,一个七八岁,一个只有三四岁。正瞪着乌溜溜的眼珠瞧着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