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笑里藏刀
作品:《大唐:我把功臣坑死在凌烟阁》这本是无可厚非,大唐的皇族李姓其实为胡人之姓,恰与汉族的李姓同字而已。这也是李世民极力去自己胡人身份,把自己汉化的重要手段。</p>
从两晋以来,山东就以出望族而名闻天下。山东望族,到大唐之时,尤其以崔氏为首,在《氏族志》上排列首位,那本就是史官的负责,无可非议。</p>
可李世民有心病啊,他要扶正自己的李姓,又得魏征在一边添油加醋,说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再大的望族,也不能盖过真龙天子的风头,直把李世民撩得牙根痒痒的。</p>
第二本书,魏征却怎么也不敢说了。他跪着把书递到皇帝面前,李世民狐疑地瞧了他一眼,伸手接过了书。</p>
这是一本《太宗实录》,把高祖武德、太宗贞观年间的帝皇起居全详尽记录。李世民只看了一眼目录,一眼就见到了“玄武门之变”。他心头咯噔一下,刚翻了几页,气得双手发抖,把书一下子摔在地上。</p>
李世民转了几圈,突然平静地说道:“魏征,今日之事切不可说。史官无罪,你把那两套书送还到天策府。”</p>
魏征心中失望极了,可皇帝的旨意不可违。当他从太宗皇帝脚下捡起书时,偶然一瞥,见到太宗皇帝语气虽然平静,可眼中带着一股杀气时,才不由得暗暗欢喜。</p>
两天过后,金殿之上。十八学士中有人向李世民上奏,说是户部故意克扣他们的官饷,昨天正是发放之日,满朝文武,唯独十八学士没有领到饷。</p>
太宗皇帝佯装发怒,唤户部尚书上前答话。</p>
户部尚书道:“启奏陛下!因江夏郡王李道宗西征,战事不顺,粮草难以为继。故户部得想法供应前线将士,可因前段时间长安大旱,收成不好,户部一时也难以拔出军饷。”</p>
十八学士气恼极了,几乎同时在金殿之中指责户部,意思是户部缺饷,就克扣官员的?而且要克扣,为什么只是克扣十八学士的?</p>
魏征上前一步道:“大胆!金殿之上,岂容你们如乡野粗人一般起哄?大唐的十八学士,如此不讲礼数,岂不为天下耻笑?”</p>
十八学士经此一吓,果然安分了下来。户部尚书又道:“陛下,十八学士为大唐的股肱之臣,又居天策府内,故臣以为,当年陛下为秦王时,何等神勇?灭洛阳王世充,高祖皇帝敕封秦王殿下为天策将军,赐天策府。如果江夏郡王得知朝中财政吃紧,军饷是天策府中十八学士所捐,那挟天策府之威,众军必然奋起,反贼指日可平。”</p>
这理论也太奇葩了,十八学士本就是饱学之士,要驳斥这种谬论那简直是轻而易举。没想到皇帝根本没容他们开口,挤出笑容道:“户部所言甚是!十八学士之功,他日当记入《太宗实录》,名扬天下。”</p>
皇帝一开口,等于是恩准了户部的意见,本就不能有人再反驳了。当然,若在平时,像这种离谱的说法,不论他是谁,魏征肯定要出来打脸皇帝的。</p>
十八学士平素虽然和魏征不合,可这官饷牵涉到生活水准啊,谁心中不急?他们还盼望着魏征出来帮说句话,可这时的魏征却如木头人一样站着,丝毫不为外界所动。</p>
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虽然称病在家,不在朝上,但有太子太傅于志宁在,他的资历此刻相当于十八学士之首了。当于志宁听到太宗皇帝说今日之事,将来会记入《太宗实录》时,不由得惊出一声冷汗。</p>
于志宁赶紧跪倒,大赞皇上圣明。其他人见于志宁这样子,心中虽然奇怪,可也不好意思再闹下了,于是都没了声音。</p>
散朝后,十八学士愤愤不平,齐聚天策府,且都有埋怨于志宁之意。于志宁一时也不辩解,只是叫来了天策府中前几天值勤的官吏。</p>
当他们听到前两天魏征来过,曾经带走《太宗实录》和《氏族志》,后来归还的时候,书上还有地上的污渍时,不由得大惊失色。</p>
这帮聪明得有些迂腐的文人,终于明白了金殿之上太宗皇帝的言外之意,都不寒而栗。</p>
再也没人提起官饷之事,可文人平日酸酸的,没人巴结,没有实权,也没外来收入。为了要面子,开销倒是少不了,这没几天,大部分人就支持不住了。</p>
没几天,十八学士中除了于志宁外,各以年老体迈为借口,纷纷向朝廷得出辞官。太宗皇帝向来以爱惜臣子出名,自然体谅这些老年人的难处,毫不犹豫地全恩准了。</p>
魏征喜得邀请李玄连喝了几天,只不过,他还有最后一块心病,那就是十八学士实际的领袖于志宁。</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