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双徐合璧,稳得一批二合一(第2/3页)

作品:《主公我不想加班

徐晃点了点头,他不怕打硬仗,但是他知道如果有更好更轻松的办法获胜,那就没有必要打硬仗。</p>

“定远军如今情况如何?公明将军能否再描述一下,具体多少能够完全出城的兵力?”</p>

“如今定远军马步军共计三万余人,其中能够完全调动出征的有两万五千人,要守住泰山郡,戍守的士卒也不能太少。”</p>

“而青山营是独立于定远军的,他们并没有驻守在泰山郡,他们现在在张燕的地盘旁边的山脉之中。”</p>

徐庶在心中默默记下了这个情况,又在心中计较了一下,其实定远军的实力跟袁绍的渤海军的实力也差不多,而跟着袁绍来到青州的又都是他的主力谋士和强力战将。</p>

虽然说麹义和张颌他们留在了渤海,可是袁绍的整体战将阵容肯定是要比定远军强上不少的。</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而徐庶也是自己一个人直接对上了袁绍的智囊团。</p>

其实这么比是没有什么意思的。</p>

因为定远军只是刘备集团的一个普通的军队分支而已,而袁绍的渤海军则是他的全部家底了,总不能刘备的一个军团要比人家一整个势力都强吧?</p>

好像,还真的比挺多势力都强的。</p>

比如关羽的扬武军,他如今一个扬武军占据着并州,就已经比大汉之中大大小小的势力之中的七成势力要强了。</p>

“公明将军什么意见呢?”</p>

徐庶觉得这也算是自己亮相的第一战,也不要求一定要多么出彩,自己现在已经算是被重用了,没有必要用什么太过于奇思妙想的东西来惊艳别人。</p>

他只需要漂漂亮亮稳稳妥妥地完成这个任务就行了。</p>

“我听元直先生的。”</p>

徐晃很谦逊,他对于徐庶他们这些读书人其实还是比较尊重的,他自己也经常阅读学习,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p>

嗯,扛着大斧的儒将。</p>

这么配合的吗?</p>

徐庶其实真没想到徐晃一个这么强势可靠的大将会这么捧着自己,果然是本家啊。</p>

但是人家捧,自己也得足够尊重。</p>

既然徐晃都这么说了,徐庶也就说起了自己的想法和安排,但是没说几句就会主动问一下徐晃的想法和感受。</p>

两人相谈甚欢。</p>

而且也越来越熟络,对于一些战略的制定还能够找到共鸣之处。</p>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徐庶这一次战争的安排其实就想要以稳妥为上,能够顺顺利利漂漂亮亮地完成这场战斗,不给对手留下任何可以翻盘的机会和点,一切都可以慢慢来,但是一定要做得完美和稳妥。</p>

而徐晃本身其实就是善守的,作为一个以防守见长的大将,其实徐晃考虑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认真仔细详尽,并且还会不断地比较得失,尽量让自己用最小的损失来获得最大的收益。</p>

他一直觉得这才是防守应该要做到的事情。</p>

只要进攻的敌人损失比己方大了很多,敌人一定会先撑不住,自动解除危机。</p>

徐晃稳。</p>

徐庶这次更稳。</p>

双徐合璧,稳上加稳,自然稳得一批。</p>

“既然我们有此共识,那就以稳重为上,步步为营。”</p>

徐庶取来了纸笔开始详细地制定计划,这样更加便利有个明确的方案指定。</p>

徐晃则是在一旁为徐庶提供一些信息,让他能够更好地完善计划。</p>

步步为营。</p>

并不是一个虚指,而是真的要做到步步为营。</p>

定远军将会用骑兵掠阵防止敌军来袭,而步兵通过在战区不断修建防御营地的方法,将袁绍他们北上的路完全堵死。</p>

至于这样会不会太消耗己方士卒的精力。</p>

徐庶又不是**,在明显没有人会来干扰偷袭和没有意义的地方肯定是不会浪费精力来弄这个的。</p>

但是几乎自北向南的重要战略点都被标注出来了,如果袁绍的军队在这里有驻军,那就让张燕他们到旁边捣乱,反正就是把这些驻军引走,再控制好防御措施。</p>

几乎就是顺着进攻的路线过去,将所有的防御措施都做好,随时做好边战边退的准备。</p>

其实这么推进,根本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p>

也没有什么军策奇谋的效果,就是很普通的推进。</p>

但是结合上徐庶到时候面对各种情况所使用的小技巧,这个策略就成了缓慢鲸吞青州的策略了。</p>

相当于走到哪就修城修路到哪,直接把地盘变成己方建设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