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第2/3页)

作品:《青云之上

云青感觉这番话突然点亮了她心中某些疑障。</p>

法不同于道。</p>

她昨日悟出溅光碎玉的极攻之术后便钻进了死胡同,一心觉得这门传承理应主杀机。可是昆山玉碎诀的来由却是“宁以玉器之身死,也不以瓦器之身苟存”,其本意是维持“君子如玉”这一道。既然玉碎之法是为了维护“君子如玉”这一道而产生的,那么也不应该为了玉碎之法而误了君子如玉的道。云青以在这一传承上重杀机反而与养心如玉、从容淡薄的初衷相违背了。</p>

不管修出了多强的法,若是与道偏离,那便一无是处。</p>

修道修道,修的应该是这天地间的种种大道,而非拘泥于一点点强大的法或者术。</p>

云青心中明悟,澄澈的清光覆盖在她手上,一个简简单单的玄元化玉术施展而出,却与之前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p>

像是把蒙上雾的玻璃擦亮了一般。</p>

云青将手覆盖在树干上,默默感受着树木的生机波动,一点点清光从她手里绽开,然后笼罩了整棵大树。原本因为移栽而有些枯黄的树叶一下就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枝繁叶茂起来。</p>

乐舒见了不由瞪大眼睛,心说:这郑真真这般悟性,真不知道怎么会在外门碌碌无为这么多年。</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你花了多久参透此道?”乐舒已经看出来了,云青此时已完全参透昆山玉碎诀。</p>

“三天。”云青轻笑了一下,心里也轻松不少,这种顿悟对她的神魂好处很大。</p>

“……”乐舒一脸不相信。</p>

“第一日看山是山,第二日看山不是山,第三日看山还是山。”云青解释道。</p>

她最开始从郑真真那里拿到这门传承时便了解到了它修的是“君子如玉”之道;然后又觉得这门传承应该有其他用法,从而悟出了极攻之术;最后经过乐舒一番提点又返回到“君子如玉”上。</p>

乐舒明白了她的意思:“你悟性实在了得。若是生在镜都,和我一样由国师教导,想必现在早已入道。”</p>

“听说你已经摸到入道边缘了?”</p>

“一步之差,宛如天涯。”乐舒摇头,她和云青有些相似,一点也看不出孩子的稚嫩。除了活泼多动之外,她几乎和成年之人没什么两样,而云青更是连“活泼多动”这点孩子的特性都摒弃掉了。</p>

只为求道。</p>

“入道可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云青问道。</p>

其实一般来说,在魔道或者仙道中这么直接询问修行之事都挺忌讳的,但人道颇有不同。人道之师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更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也就是说,能以任何人为师,为师者有“传道”之责。这样的氛围和传统对于修行有不少便利,不至于敝帚自珍,闭门造车,想来现在人道大兴也与此有关。</p>

只是乐舒却摇了摇头:“说不出来。”</p>

是“说不出来”而非“不想说”。</p>

“勉强够得到门栏,但实际上要迈出这一步还不知要修行多少年呢。”乐舒接着道,“我修道甚早,积累也足够深厚,但入道一事并非这些可以决定,而是……哎,说不出来。”</p>

“将来你自己走到这一步就知道了。入道可谓是鲤鱼跃龙门的一道坎,过了便可为仙为魔,没过你不过是空有修为的凡人罢了。”</p>

云青点点头。七大圣地的积淀不同一般,乐舒不仅从小在履天坛长大,还得国师真传,即便比起一般嫡传弟子相差也是不多。她对于修行的理解在这个境界中已是高深,比起云青这种半路出家的要好过很多。</p>

“对了,前些日子纵火之人可有线索?”云青装作不经意地问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