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弓弩(第1/3页)
作品:《回到隋唐》陈承业清点了李本道带回来的东西,一样都不少。陈承业心想赞道:“李伯伯果然利害,短短的两天中,就把需要的材料找回来,一样都不少,还有不少火药。在如今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般人是难以做饭,李伯伯居然做到了。”</p>
李本道说:“有没有缺少了什么?”</p>
陈承业对李本道举起大拇指,赞道:“李伯伯好手段,居然能在两天时间里把材料找齐,一样不少。”</p>
李本道被陈承业一赞,心中也是得意,但谦虚说:“不是我利害,是江湖上的朋友给面子。”</p>
“李伯伯过谦了,如果李伯伯没有好的名声,江湖的朋友也不会如此给面子。”陈承业说。</p>
的确,李本道在早年时,有武林君子的美誉,后来李本道投靠了南陈,他的名声一点都不减当年,人们只要一提到武林君子,就会想到李本道。</p>
李本道微微一笑说:“我微薄的名声怎能与承业相比,对了,我听到消息说烟雨阁的人在找承业,承业要小心点。”</p>
“李伯伯在外面还打听到什么消息?”陈承业问道。</p>
李本道突然想起了一个消息:“对了,还有一个消息,在昨天李渊在太原起兵。”</p>
陈承业听了,心想:“李渊在太原起兵,其他各方的势力必然也按耐不住。”</p>
“李渊毕竟还是按耐不住,他的军队素来骁勇善战,隋朝命数已尽,正是南陈复辟的好时机。”袁宪知道了李本道回来了,来看望李本道,听到他们在讨论李渊起兵,插口说:“其他各方的势力也会纷纷效仿。”</p>
陈承业心想:“袁宪和我想的一样。”说道:“李渊有三子,大儿子和小儿子有勇无谋,唯独二儿子李世民,与众不同,如果我猜的不错,应该是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p>
陈承业当然不是瞎猜,他记得自己看过一本书是这样写的。</p>
显然,袁宪和李本道都认为陈承业的见解独到。</p>
李本道听到外面的人说,是李渊起兵是李世民的功劳,他还没说出来,陈承业已先一步猜到,说:“承业猜得不错,外面都流传着是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p>
袁宪也说:“我也听闻李世民智勇双全,不仅仁义道德,还结交了不少肯为他打江山的志士能人。李世民是我们南陈一统天下的大敌。”</p>
在陈承业心里,根本没想过与李世民为敌,何况他还是帮李世民争夺天下。</p>
陈承业不愿在李世民的话题上逗留,说:“李伯伯,我们先把弓弩弄好。”</p>
李本道说了个“好”,就跟着陈承业把弄起来。</p>
部队里的强弓弩,陈承业自然不会陌生,他在部队时,经常把弓弩拆开再组装,就算是把他的眼睛蒙上,怎能把零散的弓弩装上。</p>
无奈在隋唐的时候条件差,没有一些机械的帮助,单靠人手却不容易把弓弩的零件做出来。</p>
陈承业在地上简略地画出图纸,李本道看着地上画的图纸,他根本看不懂,又看着陈有板有眼地按图纸制作,他现在知道陈承业并不是龙口说大话,陈承业的确有本事改良诸葛连弩。</p>
李本道心想:“唉!我自负是兵器天才,跟太子比起来,自愧不如。”</p>
陈承业把**跟李本道详细的说了一遍,李本道对兵器方面极有天赋,陈承业只是随口一说,李本道就已经理解清楚。</p>
李本道在图纸中,也渐渐感觉到陈承业所做的弓弩的伟大。诸葛连弩他也是研究过,跟眼前改良的连弩相比,单单在轻便方面已经比不上改良的连弩,威力更不用说了,他对陈承业的敬佩又多了一分。</p>
经过了两人一整天的努力,弓弩终于制造出来了,弓弩无论轻便,箭的连发数目,都是比诸葛连弩好。</p>
在院子在的树林中,陈承业要给军士演示弓弩的威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