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谁与争锋3(第2/3页)
作品:《大明政客》“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最好的做法,是给每个人机会,不冤枉浪费一个有用人才,也不放过一个无能平庸之辈,最大限度的给予每个人表现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调动每个人最大的积极性,这样就不会浪费人才。如果开了滥杀官员之风气,其结果是人人自危、不敢任事,真的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不知道黄大人作何感想。”</p>
“第四,令皇上无所适从。”</p>
“这是最为可悲的,也是最为严重的后果。想当初,皇上是多么的信任袁崇焕,要银子给银子,要粮饷给粮饷,可袁崇焕都做了一些什么,他信任了皇上吗,斩杀毛文龙,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奏报,他只要皇上信任他,至于说是不是信任皇上,他不在乎,凭着自身的认识就可以了,这是多么的令人齿冷。”</p>
“即或是普通朋友之间,信任也是相互的,没有谁绝对信任另外一方的,信任也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这种信任关系是无法建立起来的。”</p>
“黄大人,你可以设身处地的想想,你最为信任的朋友,背叛你,甚至利用你的信任,为所欲为,你却无可奈何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态。”</p>
“综上所述,在下以为,袁崇焕该杀,不管他建立了多大的功勋,也不管他的品德如何的高尚,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动摇了国家的根基。”</p>
黄道周的脸色发白,这些问题,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不知道年纪轻轻的苏天成,为什么会想到,而且这些理由,都是能够站住脚的,上行下效,如果真的开了擅自斩杀文武官员的风气,造成的恶果,可能比苏天成说的还要严重。</p>
如此一来,黄道周为钱龙锡辩解的意见,就显得很是苍白了。</p>
“再来说说大人的观点,也就是孝道为诸德之本,上至皇上、下至官员,莫不是以孝道治理天下,此乃固本培元、扶正本元,如此就能够通于四海、光于海内、无所不通。”</p>
“在下承认这个观点的正确,可任何的话语,都要放到实际情况之中,空口喊出来,没有任何的意义,唯一能够标榜的,就是自己是圣人。”</p>
“看看如今的大明朝,内有流寇造反,四方扰攘,外有后金骚扰,虎视眈眈,更兼连年灾害,民不聊生,至此危急存亡之秋,士子清流,究竟该做什么事情,是站在圣人的高度,指点江山,一番空谈,唯我独尊,以博取声誉为荣,还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一点一点的巩固我大明朝的根基。”</p>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不能够犯言直谏,总是计较得失之间,是一种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想,文武官员本或者是读书人,本就应该关心天下的存亡盛衰,让浩然正气盎然充塞于天地之间,不要在乎小事情,要做大事情。”</p>
“这种认为,在下以为是可悲的,甚至是可耻的,生活在现实社会里面,却做着春秋大梦,全然不顾及现实情况,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清高、所谓的正直,这类人,不理睬也就罢了。”</p>
“在下给这类人的评价是,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言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事无补,绝非栋梁之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