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有船了(第3/3页)

作品:《明末乞活

在玉树楼吃了顿午饭,没等老洋人开口再兴建教堂呢,宋青书已经满是兴奋的拉着他去了龙江船场。</p>

如今的龙江船场和半年多前可是大相径庭了,堆积如山的造船料平放出去多达上千米,五千多号工匠忙碌在船场中,淤积的作塘亦是几乎全被清理了出来,多达二十多塘,而且还有工人不断挖掘新的作塘。</p>

这儿的规格,已经超越了明初的龙江船场。</p>

而且最令宋青书骄傲的是,已经有头六个作塘空了,被排光了水,重新搭上了龙骨,而不远处的深水码头,六条十八丈长,两千料的大福船飘荡在海浪中。</p>

一丈是三米三,六条大船就仿佛六个庞然巨兽那样蹲伏在那里,原来江南造船业还剩下点底子,龙江船场重新开张之后,不少早就转行一两代,却还挂着匠造官衔的家伙带着老祖宗发黄的船本资料回来,按照大明的技术,这六条福船也绝对算得上顶尖的,当年万历**战场上最主力的战舰,如今朝廷最强的福建水师这样的大船也没多少。</p>

“神父,您觉得如何?”</p>

这算得上宋青书的心血了,领着汤若望到港口前,吹着入海口的江海风,宋青书意气风发的问道。</p>

别说,这汤若望还真被震撼住了,环视了一圈,忍不住喃喃的摇了摇头,说了几句母语,旋即才一个激灵用汉话说道。</p>

“宋教友,上帝在上,你们东方还真是神奇,就算里斯本造远洋新大陆海船的最大造船厂,也没你这个规模这么大啊!”</p>

好听话人人爱听,更何况这也真是宋青书最得意的作品,跟着谦虚几句,领着汤若望,宋青书等又是上了船。</p>

领头这条六十多米的大福船名号沧海一号,是一条典型的东方三桅船,桅杆尚且有十多丈,船头船尾都有高大的船楼,出水五六丈,只不过船上没有装备重炮,仅仅有从南京贿赂太监采买的轻炮弗朗机舰炮二十五门两边各十门,船头三门,船尾两门,这年头大海里啥遇不到,虽然是当做远洋渔船用的,可也得防备点。</p>

六条大船招募了水手六百多,这样一条船差不多能塞下三百人,一条一百,倒是显得略有点空,要是水军作战明显是不足,摆弄船是够了。</p>

汤若望要来,为了给这个西方友人显呗,宋青书把,沧海六条船的**航往后推了一周多,就等着他来,跟着的还有商号几个股东,如曹三喜他们,水手一声吆喝,沉重的福船缓缓的顺着长江入海口一头就扎进了茫茫东海中。</p>

站在高耸的船头上,宋青书显得颇为意气风发,可是冷不丁扭过头,回望着底下水手劳作的汤若望,脸上没带多少兴奋,反倒是有些皱着眉头……</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