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奇怪的劝降(第2/3页)
作品:《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张信听后眉头一皱,韩军派人来不是劝降?如果不是劝降,说这些废话是为了什么呢?自己当初以为,韩军若是真要劝降的话,自己未尝不能牺牲下自己的名誉,狮子大开口,让韩军误以为自己会真的投降,趁机延缓一下韩军攻城的时间。可如果韩军没有劝降的想法,那自己就要改变主意了。</p>
王安则是心里面泛起一股失落感,如果韩军有意劝降的话,即使张信眼下不同意,等伤亡惨重的时候,自己多游说几次,他说不定会接受劝降。但韩军若是一开始就关上这个大门,依着张信骄傲的性子,怕是投降绝无可能了。</p>
苏方的神情则复杂的多,一方面军人的荣誉告诉他不能投降,另一方面理智告诉他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条。现在好了,韩军使者应该是过来下战书的,而不是来劝降的,自己走什么路,交给韩军选择好了。</p>
各怀鬼胎的三人沉默不语,就连最好战的几个二五百主也飘飘于李斯的恭维,对李斯的态度好了三分。</p>
“那好处何来?”秦安疑惑地问道。</p>
李斯微微一笑,说道:“若是没有我们韩军攻城,你们不知道要困守阆中多久!现在,我们韩军来了,你们才有了用武之地。”</p>
秦安等人脸上露出喜色,以为李斯是在故意讨好自己。毕竟李斯方才应该是说随着韩军的攻城,秦军有了立功的机会。李斯却是略一停顿,笑道:“虽然你们只能坐以待毙,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但却成全了你们宁死不降的风骨!不少人怕是要传颂你们的品行!只不过,唉!可惜啊!可惜啊!”李斯故作长叹。</p>
张信听李斯三言两语就定下了自己五千大军的下场,气极反笑,冷声问道:“先生可惜什么?”</p>
李斯沉声说道:“我是在可惜死后再大的名声也赶不上活着的待遇啊!就像嬴渠、任宇,生前贵为郡守、郡尉,可惜不识时务,兵败身死。秦王当时是多么痛惜,老秦人又是多么推崇。但现在呢,有谁去关心他们子孙后代的近况?!再过十几二十年,又有谁记得他们当初的忠义呢?!将军现在也是一样,可掌管的兵马还不到一营,名声还不及嬴渠、任宇的一半,兵败身死之后,秦王怕是连一个谥号也不给予,能稍微赏赐些财帛已算难得!手底下的士卒更是沦为孤魂野鬼,身死他乡。将军又何必带着五千大军为阆中殉葬呢!”</p>
“呵呵,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臣下为君上守卫社稷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先生的花言巧语对本将没有任何意义!若是蒙骜亲至,在剑术上胜得了本将,本将还考虑考虑!但是你嘛,呵呵。何况,本将有五千精兵,足以将阆中守得固若金汤!先生轻易断言我军必败,实在是信口开河,危言耸听啊!”张信不以为然地说道。</p>
李斯笑着没有辩驳,等张信脸上怒容将现的时候,才不疾不徐地说道:“将军所赖者,无非是阆中城坚而粮足!然而这天下没有无法攻克的坚城。远如函谷关,近如葭萌关。孟子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何况今葭萌关已破,巴郡门户洞开,将军已失其险;巴蜀已成秦国之飞地,民心背秦,将军已失其民;张若区区两万主力远在巫县,将军已失其援。劲韩以什么名扬天下,将军心里肯定是知道的。即使将军心存侥幸,想要拖住我韩国大军,怕是也要失望了。因为我们大军已经兵分两路,一路顺流而下,直奔江州而去。”</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听到这个消息,张信的脸色变得铁青,这就是堂堂之兵的阳谋啊!韩军根本就不怕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现在阆中被围得水泄不通,自己即使知道了也无法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韩军乱自己心神的目的毫无疑问地达到了。但这并不代表着张信就要屈服。</p>
“先生刚才还说不会劝降,现在说了这么多,如果不是乱我军心就是另有图谋!这个图谋不浅啊!先生不妨直说了吧!也好教教本将军怎么做才能既不辜负王恩又不辜负自己!”张信打定主意,只要对方说出半个劝降的字眼,自己就将对方砍去一手一足,再裹以女人衣服,丢将出去。</p>
李斯知道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内心激动,神色却更为坦然地说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为将军计,有三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