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碰壁的魏国(第2/3页)

作品:《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联想到三日前,韩国丞相张平在宫中当着自己和赵王的面,对赵太后所说的那一番话,平原君不禁暗暗叹息,魏国想要指望赵国出兵,怕是无望了。</p>

事实也正如平原君所想的那般,自从段干崇抵达邯郸后,虽然多番活动,但成效几乎没有。能够在赵王面前说上话的宗贵大臣,总是不肯表态支持援救魏国,哪怕段干崇送出了厚礼,他们也是顾左右而言他,不肯透出一丝口风。甚至,有些人在段干崇多次连番求见后,干脆闭门谢客,称病不出。</p>

最后,失去了耐心的段干崇只能用重金收买了平原君府上的一名门客,才得知为何像平原君这样的人也不肯表态是否同意支持援救魏国。原因很简单,赵太后把赵国八百石以上的官员全都召集起来,表面谁要是敢支持出兵援救魏国,他必定以手中拐杖杖责对方,罢其官,削其职。段干崇更是从这名门客口中得知,在自己抵达邯郸的三天前,韩国丞相就已经抵达了。赵太后也是在那个时候许诺,绝不干涉韩国攻打魏国一事。</p>

表面上看,赵国是担心在新郑为质的长安君有危险,但实际上,韩国为了拉拢赵国,也付出了百里的土地!韩国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不但同意把赵国前不久才割让的中牟之地归还给赵国,更是免去了救援赵国时赵国许诺的三座城邑!赵太后原本就看魏国不爽,如今,也乐得作壁上观!</p>

得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段干崇只能感叹时也命也!韩国又一次走到了赵国的前面,也许在包围大梁之前,韩国就料到魏国会向赵国求援,而韩国更是提前堵死了魏国向赵国求援的这条路!赵国得了便宜,也得到了尊重,加上长安君在新郑为质,韩国拿此隐隐威胁赵太后,赵国也就就范了!即使蔺相如一再上书陈说利害,奈何赵太后心意已决!</p>

齐国,临淄。</p>

中大夫颜恩也遭遇了类似段干崇的窘境。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临淄,颜恩原本打算大展拳脚,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齐王。但得到的消息却是齐王驾崩了!新任齐王尚未行冠礼,齐国大事系数由君王后和丞相后胜决断!这直接打乱了颜恩的计划!齐国正在国丧,肯定不愿意动刀兵。掌舵的君王后和丞相后胜会有心情听自己的游说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眼下都不是游说的时候。</p>

齐国上下如今都在忙着准备齐襄王的丧事,在得知魏国派遣使者前来临淄后,齐国感动之余,还以为魏王派人是前来吊唁魏王!毕竟,齐国派到各国通知齐王驾崩,邀请各国前来吊唁的使者才走了不过五天,魏国的使者就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因此,也就造成了这么“美丽”的误会!</p>

颜恩只能将错就错,代替魏王吊唁了齐襄王一番。君王后因为是妇道人家,没有出来见颜恩。新任齐王则是被执掌礼仪的大臣带着又是祭祀太庙,又是祭拜社稷,完全没有面见颜恩的功夫。只有丞相后胜和颜恩面谈了一会,代齐王表达了对魏王的感激之意。趁着这个难得的功夫,颜恩当即表达了自己有要事和后胜商量的想法。后胜觉得有些奇怪,但在吊唁现场,人多嘴杂,也不好细问,也就答应了下来。</p>

当晚,颜恩在丞相府上等待了许久,才盼来了回到府上的后胜。两人落座之后,先是缅怀了下齐襄王的丰功伟绩和伤感了下齐襄王驾崩后对天下的损失才转入正式的话题。</p>

当后胜得知颜恩的真实来意是来向齐国求援的,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震惊之情。之所以这么说,自然是因为后胜其实早就知道韩国发兵三十万包围了大梁城,故作惊讶,不过是装作不知而已。当初韩、赵、楚三国联合讨伐魏国的时候,魏国派信陵君向齐国求援,齐国也同意了。十万大军南下攻打楚国,十万大军北上牵制赵国,可谓仁至义尽。韩国三十万大军包围大梁这么大的消息,近在咫尺的齐国自然早就听到了风声。</p>

只是,如今齐襄王刚刚驾崩,齐国和赵国的情况极其相似,那就是主少国疑。齐国实在不想在这个多事之秋再多生事端。为此,三天前,齐国开始从扶柳退兵,表达齐国无意和赵国开战的态度。而对南方的楚国,齐国大军更是主动摆脱和楚师的纠缠,退兵五十里,采取守势,不想再战之意再明显不过。</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在后胜看来,魏国只是咎由自取。如果齐襄王尚在,说不定还可以在魏国求援的时候,索要大片土地,声援魏国。但齐国如今颇有些自身难保、风雨飘摇的意思,再傻的人也不愿意冒这个危险,为魏国强出头!</p>

想到这里,后胜委婉地说道:“中大夫可知,先王驾崩后,太后已经下令从淮泗地区撤兵。如今,主少国疑,在南方,我们齐国的八万大军面对十数万楚军只能采取守势!在北方,齐国和赵国、燕国的摩擦越来越大,貂勃将军已经奉命撤回到河水以东待命!我们齐国就算想襄助魏国,也是有心无力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