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晋阳之危(第2/3页)

作品:《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齐国也算得上伤筋动骨,丢失济水北岸的三座城邑还是小事,折损了八万大军,足以让齐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气。毕竟,齐国举国之兵还不到二十七万!</p>

正因为如此,当韩腾向齐王派出使者,表示自己要班师回国,而不是帮助齐国将燕军赶到漯水以北,甚至河水以北的时候,齐王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下令田单领军驻守济水一线,放弃趁胜追击的打算。</p>

燕国已经胆寒,士气低迷,齐国则是后继无力,双方默契地选择以济水为分界线,**着各自的伤口。</p>

与此同时,秦国的晋阳则依然充斥着骚动和不安。</p>

白起曾经在秦王面前数次称赞杨端和可堪重用,秦王也信以为真。在白起、王翦投奔韩国后,秦王提拔杨端和,用兵之事,多以咨之。杨端和也不负众望,在边境上多有战功。面对十五万进犯的赵国大军,秦王根本没有半分犹豫,让杨端和率领十万大军前往汾水一线御敌。要知道,整个秦国的兵马也不过十八万而已,由此可见秦王对杨端和的倚重。</p>

在最开始的两个月,杨端和面对赵国名将廉颇,并不落在下风,甚至隐隐占据上风。当然,这也和廉颇选择的策略有关。面对把守严密的汾水防线,廉颇顾忌伤亡,没有强渡,而是利用一系列战术,妄图达到战术欺骗的效果,可惜均被杨端和识破。</p>

不过,杨端和虽然天赋过人,但终究缺乏经验。老道的廉颇派出一支三万人的偏师迂回千里,攻下了太原郡的北方城邑——汾阳。汾阳失守后,太原郡的北方门户已然洞开。赵军却并不恋战,一路南下,占领了汾阳南方五十里外的一个渡口。</p>

秦军在这个渡口原本设有三千精锐,可惜,秦军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岸,廉颇有意将兵力收缩在晋阳对岸的榆次、凿台,更是让渡口的守军放松了警惕。守军压根就没想过会在背后遇袭,猝不及防之下,全军覆没!</p>

赵军得手之后,迅速向对岸报捷。得知这个喜讯后,廉颇不动声色,再次忽而向北调集舟船,忽而向南调集舟船,迷惑秦军的判定,实际上却是暗中派出军队通过赵军控制的河段渡河。直到十天后,有斥候告知杨端和汾阳失守的消息,杨端和才意识到,已经有大批赵军进入了太原郡!</p>

受限于粮草以及渡口的狭小,渡河的赵军并不多,只有五万人而已。算上之前的三万偏师,太原郡的赵军不过八万人而已!但领兵的是廉颇,汾水对岸还有将近七万赵军虎视眈眈,让秦国明显腹背受敌。如果杨端和敢调集主力前去堵截廉颇率领的赵军,那么这七万赵军就可以直接渡过汾水,包围晋阳。如果杨端和置之不理或者说分出少量兵力前去迎战,无异于羊入虎口,有去无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