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过继(第2/3页)

作品:《本草王

他快步穿过院子,上台阶挑门帘进了大堂,只见老太爷孙用和的尸体已经搬到了正堂一张大床上,而且已经换了寿衣,直挺挺躺着。孙奇、孙兆和孙永轩跪在地上哭着。老管家李有才哭着忙着指挥布置灵堂。</p>

叶知秋双膝一软,跪倒灵前。不知不觉间,已经泪流满面。</p>

……</p>

——————————————</p>

次日一早,孙家派人到各处报丧。便开始有人前来吊唁。</p>

叶知秋跟着师父、伯父,披麻戴孝迎接前来吊唁的宾客,不过,来的人不多,灵堂前冷冷清清的。大半时光,都只是孙家人在灵前烧纸钱哭泣。</p>

不成想,这样清冷的时刻,却来了两个人吊唁,一个是少年沈括,另一个,则是少年名医庞安时。</p>

叶知秋待他们上香磕头,烧了纸钱之后,上前叙话,道:“你们两怎么来了?”</p>

庞安时叹道:“我二人十分仰慕孙老太医,早就有登门造访之意,不成想老太医却突然仙逝了,真让人扼腕啊。知秋贤弟,还望节哀顺变。”</p>

沈括也点点头,拍了拍叶知秋的肩膀,以示安慰。</p>

叶知秋心中感激,心想这时候还多人都躲着观望,他二人却慨然登门吊唁,这份情义当真弥足珍贵,躬身一礼,道:“多谢两位!”</p>

沈括低声道:“我瞧外面很多御林军,你们家的案子我们也听说了,唉,可叹我二人没什么本事,帮不了你们,也不说那些客套之词,只能期盼你们家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多多保重了!”</p>

叶知秋感激地点点头:“多谢!”</p>

两人又劝慰了一番,这才告辞走了。</p>

到了下午,突然来了一队大内侍卫,各处警戒,把孙家人吓得魂飞魄散,还以为没有听审,就直接定罪缉捕了。待到再见到一队队的太监宫女进来,这才知道可能不是,抓人不需要太监来的。</p>

叶知秋等没有官职的男女,全都被撵到屋里,门口侍卫把守不让出来。过了好半天,大内侍卫撤出了孙府,他们这才出来,问了孙奇,才知道原来是皇后娘娘亲自前来吊唁来了!而且亲笔题写了挽联。</p>

叶知秋来到堂上,只见灵堂已经换了布置,原来的香案变成了供桌了,灵堂正中,高高悬挂着一匹白绢,浓墨隶书写着“音容已杳,德泽犹存”,却是皇后娘娘御笔亲题。</p>

既然皇后娘娘亲来吊唁,又题写挽联,孙家吊唁的局面才有所改观,那些怕被连累的生前好友和亲戚们,才陆续都来吊唁了,人客也渐渐多了起来。</p>

第三日便是翰林医官院听审之日,孙奇、孙兆自知无幸,也没有脱罪之策,打定了主意听天由命,只是守在灵前,连听审都没有参加了。任由他们翰林医官院自行裁决。</p>

这一日傍晚,前呼后拥来了不少人,却是宫里的太监宫女,簇拥着一对老夫妇。</p>

两个老人来到灵前,上香叩拜。孙奇率人跪倒还礼,却不认得这对老人。</p>

跟着前来的太监却是认得的,是皇后娘娘身边宠信太监黄公公。没等孙奇询问,黄公公已经上前,介绍那老者道:“孙太医,这位,便是当今国丈,吴王曹玘曹王爷了,特来吊唁孙老太医的,同时,也有事跟两位商量。”</p>

孙奇和孙兆一听,原来是皇后娘**老爹来了,这面子可太大了,赶紧跪下磕头,叩见王爷千岁。</p>

曹玘令人将他们搀扶起来,捻着胡须扫视场中小辈,目光落在了叶知秋身上,嘴角露出了笑容,道:“这位,想必就是四少爷孙永泽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