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预言(第2/3页)

作品:《本草王

韩祗和愣了一下:“就这个吗?”</p>

“还有,先生用脉微细,但欲寐作为少阴病的提纲,太简略,不足以包括少阴的主要症候,应该把‘厥逆下利’也作为提纲。——学生以为,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p>

“哦?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对?”</p>

“以张仲景医圣的医术,不可能不会考虑到这一点,但是他没有把‘厥逆下利’归入少阴提纲,是因为厥逆下利不是少阴病所独有的,而少阴病也不一定都具有厥逆下利,如果列进去,反而会混淆了少阴病跟别的病证的区别。同时,只用这两句话,反应容易区别。”</p>

韩祗和不知道是被叶知秋探讨式的口气降低了火气,还是觉得叶知秋言之有理,而不是胡搅蛮缠乱说一气,他到底也是个名医,多少还是有些气度的,捻着胡须也放缓了口气,瞧着他道:“为何只有来个反而容易区别?”</p>

“因为脉微细但欲寐是少阴心肾阳虚的本质反映,一旦发现病人有这两种征象,就知道病人心肾之阳大虚,就必须立即急救回阳,清下之类的方法,就不能再用,这样不是更方便?学生拙见,不妥之处还请先生指教。”</p>

韩祗和捻着胡须淡淡一笑:“我还道我说错了什么呢,原来是这个,你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只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至于这个病案,却还是要按照伤寒来治的,知秋,你的理论很有独到之处,但是,还没有经过验证,我给病人看病,不能用没有经过验证的东西,我应该对病人负责,而不能像你爷爷,啊不,象孙用和老太医那样,用没有经过检验的方子治病,结果把自己给套进去了,多不值啊!”</p>

“孙老太医的方子是经过验证的!现在官家给他已经平反,证明我先前说的是对的,温病就是不同于伤寒,《黄帝内经》在这上面说错了,所以孙老太医才误治了。”</p>

“给他平反,想必是因为他的儿子孙奇治好了官家的绝症,而是什么温病不同于伤寒!”</p>

皇家的病案那都是绝密的,外人不得而知,即使是太医,不是自己负责诊治的病案,也不能调取查阅,所以韩祗和虽然是翰林医官院的医官,曾经听审知道孙用和给二皇子治疗的那个病案,却不知道后面孙奇治好官家的这个病案,只知道官家被孙奇治好了,官家给孙用和平反了,所以他才作出这样的猜测。</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叶知秋听孙奇说过治疗的过程,但是,他不能说出来,而且,从孙奇的谈话里,他也知道,孙奇他们根本没有因此采纳他的观点。而皇帝给爷爷孙用和的平反也只是就事论事,看中的更可能是孙用和本来正确的治疗逆传心包的方子,被他们乱用温补和没有炮制好的附子给破坏了,这才导致二皇子的病没有治好,所以孙用和没有过错,这才给他平反,而不是因为他们已经相信温病的确不同于伤寒。因此,皇帝在平反之后,并没有下旨给翰林医官院指令更改这个错误。既然如此,就算说给了韩祗和他们听,也会是一样的结果。</p>

如果这件事只涉及理论上的争执,他可以不理,但是,现在涉及病人治病,他不能置之不理,眼睁睁看着病人出现坏证,一旦误治,导致的结果很难预料,那时候再来挽救,便有可能救无可救!</p>

叶知秋拿起桌子上的方子,大声道:“韩先生,这个方子真的不能给这病人用,他是温病,用这个表散温燥的方子,会重伤津液的,到时候后果堪忧!”</p>

病人的父亲萧掌柜一直听着他们争执,可是听不懂,只知道这个少年郎中好象极力反对使用这个方子,而那中年医官却坚持要用。叶知秋虽然给全城郎中授课传授仙方,但是也只有这些郎中认识他,普通百姓只知道有这么回事,听说他的名字,但是不认识他。所以这萧掌柜也不知道这位少年就是扑灭全城瘟疫的救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