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会试中(第1/3页)

作品:《望族风流

贡院之中,一万一千多名考生,仍旧在完成他们最关键的一场考试,也是会试的第一场考试,四书五经的五道题目,最关键的也是前两道的四书文题目。</p>

在初九开考的第一天,光是一个上午,他就把三篇五经文的底稿写好,顺带检查完毕,剩下的两天半时间,他便可以全力准备最后的两篇四书文。</p>

尽管他心中想了很多的思路,但归根结底,他必须要万千切题才可,不但要自己认为切题,还必须要让主考官觉得非常切题。</p>

因为《孟子》题带着稍微的偏颇,他的注意力,转到了第二道题目上,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认为第二道题目是出自于苏中愈,但本身也是出自张玉珏的这道题目。</p>

第二道题目:“舜其大孝也与!”</p>

语出《中庸》第十七章,先由孔子来发表感慨,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由此来展开议论,认为上古大帝舜,在德行方面是个圣人,地位上到了最高的天子,而财富上是富有四海,宗庙社稷祭祀他,子孙传承他的基业。</p>

由此得到一个论断,认为只要有“大德”的人,就会有成就,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伟人。</p>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故大德者必受命。”</p>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来做这道题目,考虑到是苏中愈所出的题目,议论的重点,已经不在纯孝方面,而认为纯孝只是“大德”的一部分,他们考虑到苏中愈对于古文雅好的欣赏,他们必然会极尽歌颂之能事,会尽量去突出“故大德者必受命”这样一个主题,而把彰显纯孝的主旨给带偏了。</p>

这也是会试中最容易迷惑人的地方。</p>

从纯孝,议论到大德,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被看作是考生有远见卓识的表现,但因为出题人所考察的方向不同,也容易引起考生的一种误解,很多考生认为是议论的越深越容易被欣赏、得高分,但有些题目必须要考虑到主考官考察的方向,这样才能获得主考官的欣赏。</p>

很显然这道题目,不是在考“大德”,而是在考“纯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