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解元公(第2/3页)
作品:《太易》文卷留下一百二十张,荀易专心看了前十张,自己的名字赫然在榜首,而荀晟的名字在第三位。</p>
眯着眼,仔细一想,荀易自语:“看样子,这位宋大人果然是来者不善。荀晟啊荀晟,任你机关算计又如何?天意莫测,不还是败了?”</p>
荀易本来心中有一个计划,如果自己得不到解元,索性将自己手中收集的情报散出去,趁机把荀晟偷题的事情和宋保德搅合在一起,用科举舞弊的名义将他们一并撸到底。</p>
但如今宋保德无意间帮了自己一把,荀易想了想,没心思来一招鱼死网破。“真爆出来舞弊之事,到时候我也难得好处。废除这一场恩科,不过是下下之策。”</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于是,又去看第三场的政卷。</p>
政卷因为是实际发挥,问的是为官之后的政论举措,很难有一个硬性答案。</p>
“查看考官结果。”</p>
“……”书灵迟缓片刻,回复道:“第三场成绩还未出来。”</p>
第三场,因为朱图等三位考官监考完毕,三人也进入后面帮忙判卷。九人同判,在最后三张卷子上产生分歧。</p>
经过三轮答卷,即便是看卷内笔风文路,宋保德等大致上也可猜出来这些学生们在前面两场的卷子是哪个。</p>
“这三人前两场答辩皆为上佳,朱兄认为何人可当解元之名?”</p>
乡试排名,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p>
朱图当然想要偏心荀易,但他没看过前两场答卷,不清楚到底荀易的试卷是哪个,沉吟不语。</p>
旁边两位同样监考的考官拿起卷子看了看:“这第一份卷子心思缜密,只可惜在最后两道题上不如其他两人。这第二份卷子可看出几分杀伐之气,对北疆问题选择以兵戈相见,走的是行军布阵,如果杀敌的路数。只是在瘟疫这道题上,以粮招民为兵,借兵以除暴民。这前面倒还可以,但后面所言‘未免疫情扩大,杀病患而斩草’恐怕便有些伤天德了。”</p>
“所以他才选择借助招募的民兵来杀人。罪过同担,缓解民愤。虽持武力震慑,但在治理救人上,就不如第三张。”另一位考官拿起第三张试卷:“这位学子对瘟疫治理颇有见解,细致入微,连尸体处理、衣物更换、防止民暴等等都能提及。记得前不久苗县爆发一场瘟疫?他应该是从此学到的经验?”</p>
宋保德眉头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但盯着第一张试卷仔细看,又有些迟疑。到底哪张才是荀易的?</p>
朱图来之前他听过荀易的事情,心中一动,猜到第三张试卷可能是他的,便点了第三张做解元。</p>
“这位学生心思缜密,在北蛮问题上也并非选择以兵戈为主,而是以计引动北蛮内乱,当有奇效。”</p>
“奇效?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宋保德张口反驳:“还不如第二张卷子。观其第一张卷子对北域风情的了解,应该曾实地考察过。”荀易肯定没有去过北疆,与其误打误撞把第一名给他,还不如给这个北疆学子。</p>
二人争论,宋保德几个同伴沉思下:“宋大人从第一场开始就隐约看不上第一位学生。在第一场刻意将他的名头压后。但剩下两张试卷各有千秋,不好分辨高低。”</p>
几人争论不休,一人提议:“宋大人和朱大人皆以文入道,不如以文气观佐?”</p>
文道增进灵性,很多官员因为自身才学会逐渐走向文道之路。不过生前达到三重文心“春秋刀笔”的境界已属难得。目前朱图和宋保德皆是第二重“墨意经纶”的境界。</p>
二人对视,各自施展文气,两股截然不同的墨色文气如烟雾涌动,在三张试卷上进行探测。</p>
第一张试卷涌动淡淡一缕白气,稀薄而微不可见。</p>
“以秀才之身勘悟文道之根,若日后再得天封,成就远在我等之上。”旁边几位考官看着,又落在另外两张试卷上。</p>
第二张试卷升起一阵刀兵交鸣之声,同样有白气涌动,但听闻声音,朱图二人顿时色变:“兵?”</p>
与其说是文气,倒不如说是兵戈之气。</p>
“这小子学的是兵法?难怪文章之中有着一股煞气。”宋保德心中盘算:“而且这股兵戈之气眼熟,跟楚将军一脉相承,想必是他那位弟弟?是了,传说他弟弟昔年曾以弱冠之龄在北疆参军。这就对上了。”</p>
楚天歌,当朝最年轻的一位将军,跟宋保德这一系不和。</p>
“不能让他做解元!”宋保德正要说话,第三张试卷的文气也被激发。</p>
宛如澄澈湖水皱起,涟漪在荡漾时不断有白气涌动,化作云盖护着这一张试卷。</p>
“丹心明湖?”旁边一个考官喃喃念叨。</p>
文道五大境界,立心、立言、立功、立命、立圣。其中立心需要立文心,明了自己未来道路。在场考官大多都在这个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