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师夷长技(第1/3页)
作品:《永历四年》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遥拜孝陵,有感而赋。</p>
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p>
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p>
王师枹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p>
南望孝陵兵缟素,看会大纛纛龙津。</p>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张名振同诚意伯题并书。</p>
永历七年十月,北上的原鲁监国系统明军定西侯张名振、兵部侍郎张煌言部在骗取上海县城后很快就撤离而去。但是当他们返回到崇明后,却利用上海知县闫绍庆骗开了崇明城的城门,趁势收复了崇明城,将这一基地稳固了下来。</p>
永历八年正月十七日起,张名振、刘孔昭、张煌言等部明军乘船分批进入长江口,冲过狼山、福山、江阴、靖江、孟河、杨舍、三江等清军江防汛地,于二十一日到达瓜州。</p>
当天,明军在镇江西北的金山上岸,缴获清军防江大炮十门和火药、钱粮等大量物资。紧接着,张名振、张煌言以及赶来的诚意伯刘孔昭等人便带领五百名军士登金山寺,面朝东南方向遥祭明孝陵,题诗寄慨,泣下沾襟。</p>
诚意伯刘孔昭乃是有着明初诸葛再世的刘伯温的十四世孙,崇祯时为操江提督,乃是南京留都的三驾马车——南京兵部尚书、操江提督勋臣与镇守太监之一。至弘光朝则是马士英的**盟友,东林党眼中的奸邪之流。不过在此时,却是明朝旧有勋臣中少有在南明时期起兵抗清的异类。</p>
“此番如此顺利,若是秀国公能够大举北上,想来就算是收复了南京也并非是臆想啊。”</p>
赋诗过后,遥望着南京的方向,尚不清楚张名振等人对陈文的态度的刘孔昭叹了口气,便发出了如此的感叹。</p>
“哼。”</p>
这话,显然不太对张名振的胃口,听了这话就只是哼了一声,便再不说话,把刘孔昭晾在那里,尴尬非常。倒是张煌言看到二人如此,转而对刘孔昭说道:“伯爷,秀国公尚在浙东,鞑子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派出大军来援,远水解不了近渴的。”</p>
“张侍郎说的是,只是吾看着我大明的留都,看着吾刘家列祖列宗世代居住的所在被鞑子占据,实在心中难受。”</p>
“南京乃是太祖高皇帝的龙兴之地,但凡是忠义之辈当有所思,此乃是人之常情。”</p>
就着张煌言递过来的梯子,刘孔昭总算是摆脱了尴尬。由此一幕,他其实并非没有设想过,不过他初到军中,对鲁藩内部的那些龌龊事还知之甚少,更是没想到会到这般地步。于是乎,在暗地里他也记下了这定西侯张名振看秀国公陈文不爽利的事情,以免日后再触这个霉头。</p>
只不过,刘孔昭不提了,张煌言却又把话题捡了起来。只是所提到的事情,却已经不再是刘孔昭所说的那么简单的了。</p>
“根据楸枰三局的筹划,我等来此便是为了接应秦藩,可是刚刚得到的情报,南京上游似乎鞑子也没有太大的动静,看来这一次怕是等不到秦藩大军了。”</p>
“苍水,此番其实也并非白跑一趟。”</p>
“哦?”</p>
“秦藩确实没到,但是我们今次却把这一路上的水文和鞑子布防搞清楚了,下一次再来的话便会事半功倍了。”</p>
听到张名振此言,张煌言不由得点了点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确是兵家正理,苍水受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