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紫禁城(第2/3页)

作品:《战斗在甲午年

何长缨几人静静的站在夜色里,听着海风送过来的歌声。</p>

“——我们是善战的前卫,</p>

我们是钢铁的武装,</p>

从无畏惧,</p>

绝不屈服,</p>

永远抵抗,</p>

直到把侵略者统统歼灭,</p>

伟大的旗帜在全世界飘扬!——”</p>

这种合唱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庞大,包括何长缨在内,几人的眼睛都不禁湿润起来。</p>

何长缨不禁明白了昨晚为什么张弼士在黑着脸离开之后,又让老仆过来送银子。</p>

只要在内心深处还有这个国这个家的位置的中国人,哪能不被眼前这激昂的合唱所触动?</p>

怎能不生出一股为这个国,这个家,做出一些什么的冲动?</p>

紫禁城,养心殿。</p>

爱新觉罗·载湉,清王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此时手里正拿着一本簇新的书籍,在大殿里一边疾走,一边大声的连连朗诵着:</p>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真是写的太好了!”</p>

光绪掩卷一脸的振奋,对着恭敬的站在一旁的户部尚书翁同龢说道:“老师,这本《呐喊》真是写的太好了,真没有想到咱大清居然也有如此睁眼看世界的人才!”</p>

“那是当然,”</p>

翁同龢笑眯眯的说道:“咱大清子民亿万,才俊如过江之鲫,就像德国宰相俾斯麦那般重振一国的人物也不是没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