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旅顺战前会议二(第2/3页)
作品:《战斗在甲午年》最后,何长缨采纳了沈兆翱在徐邦道的提议后,带着玩笑说出的一个比较中性的名字:“那就干脆叫做新军算了。”</p>
对于这个名字,包括沈兆翱本人,都表示不满意,李搏虎和毛超更是连说‘太没气势’‘庸俗’。</p>
然而众人再三商议,似乎还真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名字。</p>
不是最好的,然而却是很恰当的!</p>
以前的‘援朝军’,是以地域为主要诉求,讲明了军队成立的目的和作战范围,就是抗倭援朝。</p>
之后,战火烧到大清辽东,军队的名字就换成‘抗倭军’,直接点明了军队的作战对象,就是东洋。</p>
到了现在,抗倭军拥有近五万精锐陆军,拥有大清最大的,亚洲第二的海军力量,军队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再只是针对日军。</p>
而是要放眼世界,参与三大洋四大洲的权利争霸,加入世界势力范围的格局划分。</p>
‘抗倭军’这个名字,目标偏于狭隘,已经不再适应今后军队的目标诉求。</p>
而‘新军’这个名字,不显山显水,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忌讳。</p>
然而又区分于大清‘八旗兵’‘绿营’‘湘军’‘淮军’‘北洋军’,以及笼统的‘练军’,这些名字的‘旧’。</p>
对于军队的未来方向,又有着无数的解释,再无‘地域’‘对象’的狭隘特指。</p>
基本上可以满足何长缨更改军队名称的目的。</p>
在宣布‘新军’这个名字以后,除了一些目光敏锐的军官,隐约感觉到在更名背后的不寻常意义。</p>
大部分的‘新军’军官,都是一脸的懵逼,感觉这个名字太平常,太不威猛大气。</p>
而且现在很多的大清**练军,手里面连几把**都没有,对外也号称自己是新式陆军,是‘新军’。</p>
何长缨没有给众军官们解释更名背后的深意,而是直接进入下一个议题:</p>
宣布成立新军的最高权力机构,‘新军战时委员会’。</p>
新军战时委员会常委,总指挥何长缨,副总指挥徐邦道,贾起胜,吴威扬,林云瑜五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