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五辽主病故(第3/3页)
作品:《昶变天下》大失所望的刘承钧气得差点吐血。不对,是真的吐血。御医们慌忙急救,方才保住他的性命。然后便是场大病,难以治愈,神志不清,病卧在床,难理朝政。</p>
赵光义也很生气,因为他提出的北攻太原的方案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对。权威,我的权威呢?</p>
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反对最为强烈的两人竟是自己登基后提拔重用的兵部侍郎薛居正和吏部侍郎卢多逊。这二人他引为亲信,有意培养为二部的尚书。</p>
退朝后,他在御书房召见这二人,一痛怒斥。</p>
“汉以辽为援,前周世宗和太祖都曾亲征,都未成功,为何?”薛居正并未退缩,据理相争,“皆因难拒辽军,无奈退兵。”</p>
赵光义瞪着他道:“辽主亡故,自顾不暇,怎会理会小小后汉。”</p>
薛居正道:“辽主虽亡,却未见其国有乱。唇亡齿寒,辽国怎会不援?”</p>
卢多逊也在旁附和:“正是这个道理。皇上,若无法挡住辽军,攻打太原便只能劳命伤财,徒劳无功。”</p>
赵光义闭目不语,沉思良久,语气婉转许多地道:“两位爱卿是为朕之大宋着想,朕实不该怒怨相对。朕再好好斟酌,你们下去吧。”</p>
二人跪别。</p>
赵光义无法理出头绪,大喊道:“来人,召苗训、楚昭辅。”</p>
身后的王继恩忙小心提醒,“皇上,两位大人已去青州上任。”</p>
赵光义这才想起前段日子与他俩因是否减少宋蜀边境驻兵问题产生争执,一怒之下,将二人赶出了汴京,发配到偏远的青州。当然这借口而已,他俩是皇兄亲信,还参与了皇兄亡故当晚的一切事宜。</p>
至于王继恩,他知道只有留在身边才最安全,便留用。</p>
“赶紧派人传朕旨意,请二人速回汴京。”赵光义突然发现身边无人可用,急切地道。</p>
赵光义想不到第二日辽国使节竟来到汴京,也是老熟人,萧天禄。</p>
萧天禄将萧皇后的意思详尽叙述一番,引来赵光义和大宋文武百官的震惊。辽国主动求和,并派来众臣韩德让商谈签约。</p>
“韩大人,你身为汉人,为何为契丹效力?”赵光义讥讽道。</p>
韩德让微笑着道:“宋主此言有偏颇。想周、宋之前几朝,皇座坐着的可都是沙陀一族,为何如此多汉人听命效力?”</p>
赵光义一怔。一想说得也没错,李存孝、石敬瑭、刘知远等人都是沙陀族后裔。</p>
“何必分同族异族,都是天下之人,和平相处才是。”韩德让继续道。</p>
“薛居正、卢多逊,和谈之事交由你俩负责。”赵光义道,离座而去。</p>
协约很快签订,两国承诺以目前国界为线,不再相互侵入对方领土,引起征战。北汉问题却成为双方解不开的疙瘩。辽国坚持宋不可征汉,宋则坚持太原非辽土,不应干预。</p>
双方不肯让步,最后便将北汉问题搁置。</p>
派往青州的人回到汴京,未寻到苗训、楚昭辅二人,只有他俩留下的一封信。信中二人对赵氏兄弟一番赞誉,十分荣幸能为他俩效力,开创出一番大事业。又道身心疲惫,理应功成隐退,希望赵光义不再相寻。</p>
两个老狐狸。赵光义心想。不就是怕我杀了你们吗?皇兄又不是我害死的,我为何要杀你们呢?</p>
谁知道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还是赶紧脱身为妙。正在某座山的道观中下棋的苗训和楚昭辅心情很舒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