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苏轼来信(第1/3页)

作品:《宋厨子

我曾经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看过大型历史古装剧《苏东坡》,甚至特意去查阅了这个一代文豪的一生经历。</p>

我感慨苏轼一生的漂浮不定,也惊讶他的性格能如此豪放作乐。虽说他运气稍微不好些,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被贬路上。但他的乐天派是我所认识的所有诗人不可及的,他可以苦中作乐,可以以天地山川为友。</p>

他是个多才多艺之人,是个悲天怜人的道德家,是所有百姓的好朋友,只要与他相处过的百姓都非常喜欢他。</p>

他可以酿酒、可以研究出东坡肉、可以与和尚论佛、督造工程等等。</p>

我很崇尚他,甚至很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对这个偶像的一些了解,如果这么做就偏离了这本书的宗旨。</p>

虽然苏轼在祖父的穿越生活中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祖父对他的友情堪称万世之情。两人的第二次见面便是此生的最后相见,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没能再次相遇。一方面祖父发生了一些事情,另一方面苏轼一直在被贬的路上“游山玩水”。</p>

祖父当日回去后拆开苏轼的来信,一脸惆怅的表情道出肯定不是什么好事。</p>

公主见到后脾气突然没了,改了温和的语气关心他。</p>

原来,祖父离开汴京之后没多久苏洵便收到家中来信,说苏夫人去世。</p>

这一个晴天霹雳很不是时候的砸在三人的头上,且不说苏轼刚刚被仁宗越级授官为翰林学士,苏夫人连二位儿子科举高中的喜讯都还没收到便边撒手而去。</p>

苏轼母亲去世,按照宋朝的儒家之礼,他必须隐退回家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回到朝中复职。</p>

这守丧之礼当时在宋朝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当朝宰相的父母亲去世了也必须回家守丧,这跟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有关系。</p>

苏轼的这一家中变故可把王珪等太学党人乐坏了。</p>

本来就一直反对仁宗任命苏轼为翰林学士,又担心他的这一升迁势必使得欧阳修的文风改革如虎添翼。</p>

这一下回家守丧两年多,即使再次回朝,仁宗估计也忘记了当时的承诺了。</p>

苏轼的宦途正要开始的时候,就回去守丧了。他给祖父的心中道出了悲伤之情,亦相邀若有时间可到眉州一叙。</p>

祖父立刻书信一封,直接寄往苏轼老家四川眉州。</p>

其实,祖父在北宋的这段时间一直在努力融入这个环境中,期间学不少当时的习俗文化,还特意向苏轼等文人学习书法认字。</p>

“兄台节哀顺变,生老病死皆万物轮回之根本,逝者安息,生者奋发。厨子想不出哀伤之词来表达的悲伤,处理完长安之事立刻赶往眉州与兄台相聚。”</p>

祖父写完信后立刻交代掌柜第二天一早立刻送往眉州。</p>

“诶,你没事吧!”</p>

公主试着关心祖父,她第一次见祖父心情如此不好。</p>

“没事,明天出发去眉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