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天目山中(第2/3页)
作品:《大唐马王爷》高峻:卖珠人在收据上只具姓名不写籍贯,一则说明他事属真急、火燎眉毛,至少当时不存有反悔的打算。二则也可认为, 两人之间是熟悉的。熟悉而非乡里,那是什么人呢?</p>
樊伯山:我刚才就有个想法:这个王海蛟会不会便是往年给兄长提供生鳄鱼皮的商户掌柜呢?我知道兄长只是熟制加工,生鳄皮一直是外购的,但具体由何处购得,却不清楚。</p>
褚遂良:不是没想过找到这个王海蛟……但……范围太大,要如何探察!</p>
高峻:余杭县、于潜县两位大人,可否差人分头查一查贵县的县志, 看看在贞观九年六月初十日、至六月底这段时间,在天目山一带有什么大事。</p>
褚遂良:比如?</p>
高峻:比如有无大雷雨?我们先假定这具被雷劈过的白骨就与此事有关!它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我不能熟视无睹。如果无关,尽早处置了,也省得被它扰乱视线!</p>
李县令和郑县令马上派人去查县志。</p>
高都督给出了具体的时间, 有余杭县和于潜县数名文吏飞身出去,翻阅本县贞观九年县志。</p>
不大一会儿, 就有消息报过来。</p>
两县的县志居然同时记载:“贞观九年六月十五日夜,天目山中, 暴雨雷鸣。雷似地崩、雨如天漏。晨起视之,因风雷摧山, 偃紫溪涧为塘。”</p>
郑早县令用力拍股道:确有此事!天目山在这一段,本来上有山道、下有一处狭涧名曰“紫溪涧”。但在那场大雷雨之后,崖岭坍塌, 将底下的山涧掩埋了三、四里。只是本官记不大清年份了。这么说来, 此具白骨真有可能!</p>
高峻:再假设,两位长者购得了宝珠, 乘夜行至紫溪涧边的山道上,突遇风雷摧山……那么,他们被淹埋到如此之远,也就可以理解了。</p>
褚遂良:这就具案了?</p>
高峻道:不。如此结案岂不被夫人恼!总该找找那位王海蛟,多方察证一下才肯踏实!我们大概计算一下:贞观九年六月初十日,载着樊老夫人的马车是从于潜县以南多远的地方启程北归余杭县,五天后、于六月十五日夜里抵达了天目山紫溪涧?</p>
郑县令:就是不知樊员外和樊夫人会不会路上有些什么耽搁,比如不是十日启程的……如果恰是十日即启程,那么一驾马车,大概一天也只行七十里。</p>
高峻:多半就是在六月十日启程!购得了异宝,家中尚有独女,谁还会在半路上多耽误?恐怕两位长者昼夜兼程也是可能。那么在马车正常的行程上还要加上倍半之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