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1章小小柴扉(第3/3页)
作品:《大唐马王爷》而其他的人只好靠着柴屋外头、在背风的地方倦缩着坐下来。</p>
不好形容啊,总之,见过冬日的寒风下、挤在墙跟底下取暖的几只鸡什么样,这几个人便是什么样。</p>
李元婴瑟缩在柴棚里,寻思着自己是不是让雪莲这娘儿们给诳了。</p>
他让手底下人往身边挤一挤,又腾出点地方、再放进来两个手下,大家挤在一起,慢慢的,李元婴身上就有点暖和了。</p>
不知睡到什么时候,他们便让什么动静给弄醒了。</p>
几个人**眼睛爬出来一看,太阳初升,山沟外已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地站了好些大内的金甲禁卫。</p>
不远处,献陵的方向正演奏着庄严的豫和乐,那是皇帝祭奠先皇、天神的乐曲,以黄钟为宫,很容易听得清楚。</p>
但他们马上就被控制起来了,李元婴跳着脚说他是亲王也不行。</p>
如此盛大的活动,从离着献陵这么近的山沟里、揪出二十几个鼻涕拉虾、头上、身上沾满了干树叶的人来,还都带着随身的家伙。</p>
马上飞报禁军头目!</p>
今天是冬至,阳气回升,历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p>
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天子不听政,在这天要接受群臣朝贺,举行祭天、祭祖大典。他专门从翠微宫赶到长安来,寅时(凌晨三点)即起,沐浴更衣,到献陵时太阳方升。</p>
福王李元婴被带到皇帝面前,皇帝骑马而来,问他,“听说你东市斗犬、子午峪射箭,玩得可好么?”</p>
李元婴在他皇兄面前一点脾气也不敢有,答道,“陛下,臣弟是有些放荡了,为赶上今日之会,提前抵达长安,无诏未敢惊拢陛下,但日间也真是无趣的很,因而……”</p>
皇帝哼了一声道,“你还知道无诏!”</p>
李元婴抽了一下鼻涕,回道,“陛下,臣弟为了不晚,是在昨夜里便赶过来的……”</p>
这句话起了作用,也绝非有假。</p>
皇帝的脸上总算有了些和蔼之意,“尚书令也说福王是连夜出城的,朕很欣慰你孝心可嘉,入班吧。”</p>
李元婴偷眼往队伍里看去,果然在大臣行列里找到了尚书令的仪卫,正中间有个不足三十的英俊官员,剑眉朗目,也不看自己。</p>
他暗自吃惊道,“幸好听了他的话连夜出来,不然等早上再出城,可就不好说清了!”</p>
……</p>
大典结束后,銮驾回城。</p>
冬至,除了奏报祥瑞,诸州一般不会上表说什么公事。</p>
太乐令设乐于朝殿之上,先有两队宫伎翩翩舞入,立于正南、朝向御座。尚舍局在大殿上摆设所有够级别上殿的众官座位。</p>
文官三品以上座位摆在御座东南,面向西;武官在御座西南,面向东。</p>
而有诏入京的都督、刺史三等以上,座位在后面、又高又窄,人靠在那里像是站立着,象征着外官心系边疆公务,坐也坐不安稳。</p>
太官令负责摆置升殿众官员的酒樽于东、西两厢,通事舍人将要负责引领着没有资格上殿的官员,进入殿下次位。</p>
而皇帝此时已改服通天冠、绛纱袍,由西门挑帘出来,在御座就坐。太子出东门就坐。</p>
有一名典仪站在东阶上,待皇帝在御座坐稳后跪奏,“奏请诸公、王等升殿。”</p>
又有侍中朗声奏道,“不违制!”</p>
皇帝点头后,侍中在东阶面向西,高声道,“按制请诸公、诸王升殿!”</p>
典仪官原话往下传,阶下赞者又往下传,在升殿诣者的引领下,三品以上王公大臣们举步进入东、西阶就坐。</p>
光禄卿在阶下跪奏:“臣,光禄卿陈孝军,奏请陛下,赐群臣上祝!”</p>
侍中高声道,“不违制!”</p>
光禄卿退下,尚食局的一名正七品的直长,把斟满的一樽酒捧给赵国公长孙无忌,他是一品上公,由他引祝。</p>
长孙无忌上前接了酒樽,往御座方向进前三步,将酒樽授予殿中监,殿中监接酒樽,步至御案前放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