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良相之材(第1/3页)

作品:《大唐马王爷

第1152章 良相之材</p>

高峻说,“无妨,是不是他儿子又能如何!但家大人险些使陌刀炉冶之法外传,又违制引着新罗使者到永宁坊去私会,本官简直一刻也不能容忍!他怎么能办这种事!!”</p>

说到这里,尚书令气忿地、一拳狠击在自己的左掌上,像是不能自抑。</p>

但他腰间的皮带“啪”地一声,水苍玉的皮带扣崩碎,皮带从腰间掉落于地。高峻两手掐腰,低头去看,说道:</p>

“真他娘晦气!”</p>

押送他去御史台监察院的禁卫们,谁也没有想到会出这种事,想来鹞国公是真生气了,此时高峻两手捂腰,对薛礼道,“让薛将军见笑了。”</p>

薛礼一笑,劝道,“鹞国公官袍未除,也无绳索加身,恐怕太子殿下只是有言、请鹞国公去哪里交待些事情吧。”</p>

高峻点头,看向薛礼腰间的缠莺剑。</p>

薛礼道,“但鹞国公这么去,就不妥贴了,”</p>

他除下缠莺剑当众递与高峻,说道, “本将这里倒有一条, 只是比不上高大人的二品革带,有胜于无。”</p>

高峻去接,忽然发觉薛礼在捏着的剑鞘内侧,还捻了一块叠得四四方方的纸, 此时被剑鞘和薛礼的大手掩住, 只有他们两人看到。</p>

高峻不动声色,将缠莺剑接过来, 在自己腰间系好, 东西就在剑鞘与袍服间抵住,“那就多谢了”。</p>

此剑原为皇帝赠江夏王的, 因李弥于李道宗有救命之恩, 李道宗又给了李弥,后来在邓州为樊莺所得。</p>

带扣背面有金钩,可与剑鞘上的一排挂环相扣, 腰粗、腰细可自如掌握。</p>

薛礼道,“本将要去与太子奏请修缮玄武门之事,一会儿即可回来,但不知高大人有什么事要在下代传回府?”</p>

高峻道,“家大人发威,事起突然,本官一点准备也没有, 就不知这么一去监察院,须几日可回,永宁坊府中大概要乱成一团了!”</p>

薛礼看他说得煞有介事,心中暗道,“逢着这样的大事, 兄弟居然还能装,再看看樊莺抛珊瑚珠的表现, 这样的两人搭配起来,任是谁也无忧了!”</p>

高峻道, “小弟府中只有三夫人樊莺在,别人都在外边, 薛将军若出宫时,可告知她稍安勿躁,兴许黔州、夏州有家信到。她也不必四下求告, 心烦时可与二妹高尧作伴, 多食些浓醋败火……”</p>

时间已然不短,高峻对身边金甲禁卫们道, “兄弟们,我们走。”</p>

薛礼眨着眼,一时没听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一点有用的东西也没说啊。但心知一定要一字不落地带出去交待给樊莺。</p>

他迈大步走向太极宫,不一会儿,殿外有人传呼,“左千牛大将军薛礼求见——”</p>

……</p>

太子李治绝对想不到,高审行会突然祭出这么一手来。</p>

早朝时,高审行一入殿,李治就发现他眼袋下泛着一层灰暗,像是纵欲过度的样子。</p>

一开始六部奏事,工部郎中李绅主抓盐业,高峻将其从郎州提任到现职之后,李绅尽于职守,今天提到了盐州、灵州、会州的盐产。</p>

李绅说,这三州的盐,产于河套内的黄土碱地上,盐池位于河畔,成色不是不大好,而是真不好。</p>

长安居住的都是什么人,凡能买得起盐的,谁也不用三州盐。</p>

像盐州的“乌池”是官民合办的盐池,盐产八分入官,收入的绝大部分要归官府,老百姓只得五分之一。</p>

但李绅看了,长安盐库中的储盐,几乎全都是这三州的盐了,这三州年年照例上缴劣盐,但在取用时谁都拣着好盐去用,只把差的剩下, 库中几乎比比皆是。</p>

这就造成一种局面:南方及沿海缴来的好盐, 也有一定比例的库藏, 但年年不够用,而差盐堆积如山。</p>

户部的官员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如果另外加购好盐的话,又多增了开支,而且库存的差盐一点不会减少,会越来越挤占库位。</p>

这是个新问题,太子照例问大臣们的意思,还特意问到了鸿胪卿高审行。</p>

但高审行仿佛猛然从别的思绪中抽身回来,愣怔地回道,“微臣没有想过,不如问一问尚书令。”</p>

这个问题,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是头一次听到,心里也没有成策。李士勣也不说话,别人就更不说。</p>

太子问尚书令的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