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章如烹小鲜(第3/3页)

作品:《大唐马王爷

刘武拦都拦不住,再多劝阻一句话高审行就冲他来了。</p>

……</p>

刘方桂在黔州接到了赴任庭州刺史的官文,澎水令陶洪赶去祝贺,刘方桂对陶洪说,“你就是在关键地方游疑不决了,你以为西域平叛未完,要再观望观望,但时机是观望出来的?这下你看明白了吧?但时机没有了。”</p>

陶洪听明白了,平叛未完又能如何?安西两座重州都换了英国公的人。</p>

澎水县令赧然道,“刘刺史,下官哪有你那两下。”</p>

刘方桂道,“在你的澎水县,眼下火燎眉毛的有什么大事?不就是长孙无忌在山崖下刻的那片字?本官知道这篇字已快刻完了,果然出不了一个月!”</p>

陶洪知道刘方桂的意思,但他不敢。</p>

长孙润带着手下人白天晚上不离崖边,别人去看一眼行,他陶洪去了注定会被长孙润盯起来。</p>

他可不是刘方桂,做一千行一万也成不了庭州刺史。不使这个坏,当不了澎水县令他还有命在,敢动动手还要不要命了!</p>

县令应承着问,“刺史大人,不知你何时动身?下官打算为你饯行。”</p>

刘方桂道,“本官不着急走,庭州有来济刺史呢,本官不去他不会走,影响不了政务。”</p>

陶洪心说,“你也在观望,以为陶某不知你的打算,我就观望到底了。”</p>

就在刘方桂和陶洪各耍心思的时候,澎水城外的山崖下,一篇漂亮的隶文阴刻逐渐显现出全貌来。</p>

赵国公已无须再紧赶慢赶的了,时间还有两天呢,一月内完成此文一点问题都没有了。</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此时在离崖不远的草棚前,他与幺子长孙润、四名猎户、两名澎水县丁县尉派来保护的差役都席地围坐,篝火上烤着野味,旁边支着一口锅,炖着两名差役捞到的两寸来长的小银鱼。</p>

差役举着酒祝道,“国公你将大功告成,未误马王之约,小的也很高兴,我们陪国公喝这一满下!”</p>

长孙无忌喝了酒,叹了口气道,“如果他不想去,老夫刻一百篇字也没用,不过这字也不算白刻,他去不去大明宫老夫不多想了!”</p>

他指着那锅银鱼问,“常言道治大国如烹小鲜,你们可知是什么道理?”</p>

有人道,“指的是治国者举重若轻,治理国家和烹制小菜一样简单。”</p>

赵国公哈哈笑道,“理会错了吧?小鲜可不泛指小菜,是小鱼。你在烹煮它的时候不宜来回翻动,不然它可就碎烂了!”</p>

差役道,“国公能否解释解释,这同治大国有什么联系呢。”</p>

长孙无忌道,“国家如此之大,从长安发出一道政令,快马传送也须两三个月才能到岭南,如果你朝令夕改,上一道令还在半路上,或是刚刚被地方州府传达,下一道令又来了,叫底下州官如何是好?国家能不乱?因而国家大政应一而贯之,就像老夫刻的这篇文章,每一笔每一划都要顾看着全局。”</p>

说到这里他想,可自己倾半生之力作的这篇文章又成了什么呢!他的履历即便入了史,也称不上佳品,还不如徐惠的这篇小文,简洁中不失其真,还有些寓意。</p>

还有多少人以作文为生、为傲啊,他们象模象样的润色,布局,坐的一本正经,其实也就是戏子一样的流色。</p>

他叹道,“上上下下都在作文、做戏。但文章做的最好的不是老夫,不是武皇后,也不是英国公和许敬宗,而是那个写字最了草的马王。”</p>

他喝了一碗酒道,“还差着几个字,老夫不想刻了!”</p>

两名差役惊问,“国公,你怎么能不刻了呢!”</p>

“老夫不再是国公了。”</p>

长孙润劝,“父亲,刻完吧,别半途而废,只有刻完了才能看的明白。”</p>

“老夫愧对这个一品公的爵位呀,还是半途而废吧!”</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