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捷报连连(第2/3页)

作品:《重返大隋

“民部得专门从财政中拔出一笔专款,用做每年的粮食平价收购,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另外要来回审核都督,不可使仁政最后变成了某些人的贪腐发财的源泉。”</p>

“微臣谨记。”</p>

易风看着樊子盖认真的掏出一支铅笔在小笔记本上记录,赞赏的点了点头,这种源自怀荒的风气很好,很务实,官员就当如此。</p>

“还有一点你记一下,关于在各地建立义仓,应当由官府出面,主动的联系各地的地主大族富户,建立义仓。平时丰年各家捐献粮食进去,以防备灾荒。义仓是本朝特创,开皇五年就已经创立,不过原先朝廷每年秋天每家出麦粟一石这一点,还有待改进。义仓虽然是为了备荒,但应当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理念。我以为,当按百姓的贫富等级不同,而各捐不同的粮食入仓。比如说按各家的田产数量捐粮,每亩捐粮一升,田多者多捐,田少者少捐,让义仓成为一种保障,而不是一个负担。”</p>

一亩捐粮一升,百亩捐粮十石,看似比原来每家捐五石要多,但现在很少有百姓还有百亩田产,而且易风特别说明,这亩田捐一升,只是粮田数量,不包含桑田麻田。最大的改变还是按家捐纳,改成按亩捐粮,如此一来有田者自然多捐。</p>

“殿下,这义仓是备粮防灾荒,丰年补欠。平时捐粮存储,一遇荒年则开仓均分给义仓的百姓。若是现在按亩捐粮,那到时遇灾后放粮也平均分粮,只怕田产多的富户们会不满意。”</p>

易风却并不在意,“看起来这样是富户吃点亏,可既然为一方富户,自然也得为乡邻帮助一些,所谓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强。每亩一升义粮,也并不多,每亩就算产粮两石,这一升义粮不不到其产出百分之一,他们有什么舍不得的?要知道,若是灾荒一起,如果朝廷调粮转运救援不及,那时百姓没有饭吃,饿着肚子,那是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的。而饿极了的百姓,最有可能做的就是抢劫大户夺他们的粮食,到时不说粮食没了,连命都不一定保的住,所以说,义仓其实是对富户地主们的保护。”</p>

“殿下一语道破,果然如此,不过只怕那些富户们想不明白。”</p>

“他们想不明白?是舍不得吧。不过也没关系,他们想不明白不是还有朝廷吗?义仓虽是地方百姓互助备荒备灾的民间行为,可官府也得积极参与。官府可以发布命令,每亩捐义仓粮一升为强制性的义务,另外有愿意多捐者则属自愿,但不得低于官方标准。此外,对于义仓,官府也还得派出专人进行监察管理,不能让这些义粮被某些人给贪腐了,一定得保证这些粮食能在灾荒之年时起到救灾安民之用。”</p>

手中有粮,才心中不慌。</p>

对于朝廷来说,粮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甚至比起真金白银还重要的多。粮食就是安定,就是人心。</p>

这时李密进来,“启禀殿下,裴将军求见。”</p>

樊子盖连忙起身,“臣告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