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投降协议(第2/3页)
作品:《太平血》格兰特松了口气,蒙托邦则涨红了脸,蒙托邦将军认为就是英国人的保守放走了敌人,而英国人则庆幸敌人后撤,联军不废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噩梦中的要塞。</p>
俘虏实际有四千余人,该怎么办呢?令战俘万分惊讶的是,他们被允许从容离开。杜潘上校曾指责这种宽大做法,认为是个“错误”,担心这些人回到僧格林沁军中,又将会在以后的交战中与他们遭遇。而布隆戴尔将军,在对华“远征”正式报告中,则肯定了这一做法。他指出:“出于人道而采取的这种措施,确实有一个弊端,即他们将被敌人再度利用,与我们作战。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因严重缺粮,对这些丧失抵抗能力的俘虏已无别的选择,要么放了他们,要么杀了他们。”</p>
最后,这些俘虏却没有获得自由,他们在荣禄的强烈要求下,被联军移交给了军粮城的清国盟军,然后荣禄下令杀掉当中的军官,普通士兵则被迫编入他的军队中,于是联军可喜的发现他们清国盟友的军队达到了九千多人。</p>
在炮台内,英兵发现一些大口径的大炮,上面刻有英文“Moore-Woolwich”(摩尔.伍尔维奇)字样。原来是去年英国海军败阵时丢下的,这些大炮后来被编入了英军炮兵使用。</p>
巴夏礼和罗亨利遵照英军主帅命令,举着白旗马上去到最后一座炮台谈判。法军三名军官:康普农少校、柯利诺将军副官昂德库和科尔斯,请求陪同前往。一到右岸,联军代表先遇见一位姓王的中国通译。这位年轻官员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在美国驻上海使团受训,后赴英美游历。1856年和谈时,他曾是协助威妥玛的中方译员之一。</p>
巴夏礼认识他,却粗暴而咄咄逼人地对待他,声称对方最好下令让最后一座炮台的清军投降,连同大炮及兵械库,统统投降,没有丝毫的条件开出,而是命令式的口吻。</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但这位年青官员丝毫不为所动,反复提出的都是需要联军保障士兵的生命,让士兵和平退出阵地后撤等等要求,啰嗦的会谈或密谈花去许多时间,约4小时之多。</p>
双方各执一词,巴夏礼坚持无条件投降,中方只希望让出阵地,而后毫无结果。虽经上午的惨败,但中方留守最后一座炮台的将领仍寸步不让。他很清楚,交出炮台,对于他意味着失去官位,甚至会冒死罪。</p>
而巴夏礼在向这位将领告辞时,显示了他的谈判才能。巴夏礼问这位参将衔的将领,是否全城百姓都已撤离大沽和塘沽镇。</p>
“没有,他们为何要那样?”这位将军有些忧心忡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