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弑君(第1/3页)
作品:《护国公》潼关。</p>
锦衣卫长安站站长秦明,看着不远处滔滔黄河,还有隔河相望的风陵渡,然后牵着马走到这座周长十几里的要塞西门前停下,然后拿出自己的路引递给守门的军官……</p>
李自成治下出门必须带路引。</p>
不仅仅是路引,其实还有定量供应的粮票。</p>
经过了这么多年完善,这套以票据为基础的定额分配制度已经运行顺畅,而且关中百姓都已经习惯,甚至适应了这种生活。所有那些非农业人口都根据身份,性别,年龄定期发放定量的粮票,然后再凭票购买定额的粮食。农业人口则在公社内部进行分配,公社产粮不够内部分配的,视情况向粮站购买,或者赊,但第二年还还不上的话……</p>
公社主官就会受严惩了。</p>
至于他怎么惩罚公社内部那些落后分子,这个李自成就不管了,抽鞭子打板子都随便。</p>
而多余的则由粮站收购。</p>
卖粮的钱用来根据布票买棉花和棉布,还有盐。</p>
这个也可以凭票赊。</p>
至于公社的农业税收全部免除。</p>
李自成兑现的就是均田免粮,所以他说到做到。</p>
军队不算非农业人口,因为所有公社社员都是军人,只有征集起来的常备军才由李自成供养,但常备军的数量并不多,目前也仅维持七万,三万是刘宗敏统辖西征的。但无论雁门关还是太行线,都没有常备军,只在太原和平阳各两万,不过即便这样也没人敢来打他,因为一旦越过了这条线,就需要面对无数全民皆兵的公社。</p>
那是真正的汪洋大海。</p>
每一个公社就是一个西班牙方阵。</p>
每一个公社就是一个坞堡。</p>
而常备军和各级官员,实际上就是李自成的矿业,工商业,掠夺业来养活,他是不用农民一粒粮的。</p>
而且对于非农业人口来说,他这里的粮价很便宜,一石江南产的大米也不过一两银子,而且这一两银子绝大多数其实也是李自成发的工资,但没有粮票的话是一斤也别指望从正常渠道买到。</p>
包括在饭店吃饭也是如此。</p>
没有粮票就买不到主食,饭店也是要根据所收粮票购粮的。</p>
至于黑市那是另一回事。</p>
实际上也没人玩黑市粮,玩黑市粮是要赚钱的,哪个黑市商人会一两银子进口一石粮食,然后辗转数千里运来再卖一两?李自成不要运费,多少钱买多少钱卖给百姓,但那些想靠黑市赚钱的不可能这样。</p>
不过定量供应的食物只限于粮食。</p>
粮食以外不需要,肉类,鱼类和水果蔬菜之类,这个不需要粮票,甚至允许自由交易。</p>
当然,价格肯定不菲。</p>
有钱可以吃饭店不用粮票。</p>
只要你光吃肉和蔬菜水果就行!</p>
所以出远门的人不带粮票是肯定不行的。</p>
同样不带路引也不行。</p>
路引由所在公社或者所属单位盖章,而且标注其出门原因,目的地,甚至大致的时间。没有这东西出门肯定是会被抓的,除非有足够的钱,能够买开沿途所有通过的城门。</p>
不过秦明不需要担心。</p>
因为他此时的身份是长安一家商业公社的采购员,正拿着路引前往洛阳。</p>
李自成的对外贸易完全由这样一个个商业公社负责,但其他几家的商人并不能随意进入关中和山西,只能在几个特殊的开放城市。比如和杨庆的贸易都在洛阳,南方的货物运输到洛阳,在那里和李自成的商业公社进行交易,后者负责将这些东西供应内部的一个个商店,或者将这些东西运往遥远的西域。和张献忠的贸易则在汉中,甚至他和北边的蒙古人其实也在贸易,那个在雁门关,后者向他提供马匹牲畜,他卖给蒙古人茶叶和香料,同顾实汗那里的贸易则在兰州进行。</p>
李自成对陇右实行一定意义上的分封制,准确说就是节度使。</p>
他手下的将领很多被封到陇右河西走廊甚至河套一带,他不会给这些人辗转数千里送粮,但这些人在自己的辖区怎么管理他也不管,比如金声桓在他这边职务就是襄阳节度使。</p>
不过分出去的这些节度使,在自己地盘上很多也是公社制。</p>
毕竟这套制度真好用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