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抬枪(第2/3页)

作品:《残明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燧发枪配刺刀哪怕再好,一年也只能生产八百余支,除了在全军比武中胜出的幸运儿,其他各营想要换装,看起来还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p>

仿佛看透了他们的心思,汪克凡又说道:“看来诸位对标准化生产还是有些看法,总觉得这是六个指头挠痒,多此一举是不是?但你们想过没有,实行标准化生产后,每个工匠都只负责制造燧发枪的一道工序,一个零件,没什么东西再需要藏着掖着,每个工匠可以轻易带出来几十个上百个徒弟,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p>

他的解说相对超越了这个时代,有的将领似懂非懂,程问和滕双林却领会得多一些,低声向方正铮请教着,脸上带着一种悟道之后的兴奋神情。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本来就是现代工业的精髓,哪怕是纯手工制品,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大幅提高产量。</p>

谭啸却是个粗线条,懒得探究其中的含义,只关心最后的结果,问道:“听军门话里的意思,燧发枪以后造的会快些,是不是?”</p>

汪克凡说道:“不错,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厚积薄发的道理,开始半年慢一些,以后会越来越快,预计一年后进入大规模生产期。再用一年给全军换发新枪。”</p>

谭啸连连点头,一本正经地对王奕说道:“噢,明白了,小王奕,你最多只用等两年,就能用上新枪了。”</p>

王奕反唇相讥:“最多一年半吧,咱们比武场上见,我总能排到岳州营的前头!”</p>

见他们两个斗气,众将一阵嬉笑,王景上前对汪克凡行了一礼,说道:“启禀军门,燧发枪虽然一时生产不及,但修械所还造出了另外一种新枪,威力强大,可以弥补这个空档。”</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另外一种新枪?汪克凡事先也不知道这件事,倒真是个意外之喜,有燧发枪珠玉在前,众将也对新枪充满了期待。</p>

为了加强今天献宝的效果,王景事先对新枪严格保密,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见大家的胃口都被吊了起来,他心中暗喜,命令手下重新布置靶场,把靶子又向后移动了二十步。</p>

这么远!靶子现在已经在八十步开外,只有使用强弓的武将才能在这种距离射箭。(这里说的是直射的有效射程,也就是“弹道”高度不超过目标高度,这样才能保证精度和杀伤力,如果单纯求远的话,一石强弓以四十五度仰射,射出个二三百米是轻而易举的的事情。)</p>

王景一声令下,两名士兵一前一后,抬上来一个大家伙,长度七尺有余,枪管比鹅蛋还粗,巨大的枪托看上去就十分沉重,后头那个士兵凑上去瞄准,脑袋加半个身子都被挡住了。</p>

抬枪!看到那独特的外形,汪克凡的心里立刻闪出一个词,这可是“我大清”最喜爱的大杀器,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在使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