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一百六十一民族(第2/3页)

作品:《大汉之帝国再起

儒学,是刘宏建立一个真正世界帝国的基石,而融汇了刘宏在后世全部知识作为大纲的新儒学则是他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儒学最大的缺点便是它本身是构建伦理道德,从而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注定它只能提倡忠义仁孝悌,而国家之间的**则是肮脏和阴暗的,儒家在普通人中所提倡的美德丝毫不适用于国家之间,因此儒家是用来治人而非治国,这是儒家在**上最大的缺陷,此外儒家对于具体治国手段的缺失更是让儒学最后只是成为统治阶层手里的一样工具而已,从汉唐以后,所谓的儒学出生的官僚有几个真正配称儒生,几乎大半都背叛了儒学所强调的美德,而这恰恰是人性中所无法规避的弱点。就如同刘宏所在的后世,你让官员再进党校,再学马列,他还是会贪,就算是那些民主国家也是一样。</p>

但尽管如此,儒学始终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治人,刘宏将儒家教义包上道教的外衣作为国教,最真实的目的便是为了影响社会风气,而新儒学则是用来影响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至少在汉朝,在皇权依旧具备神圣性,儒家的先贤只是圣哲而非圣人的时代,他可以做到这一切。</p>

帝国的新儒学利用了儒学本就具有的包容性,而将诸子百家都纳入其中,刘宏有时候觉得中国文字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有时候也未必是件好事,就像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如何解释全看个人怎么想和老师怎么教,而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被利用。所以刘宏在创建新儒学的时候,不带使用了标点符号,还借着报纸推广白话文,同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印刷和纸张优势,让新儒学在传播上彻底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p>

卑君所在的马车内,所带的书籍清一色的全都是由新儒学所引申开来的一系列书籍,里面多以阐述**和经济为主,尽管刘宏放开了纸张的限制,现在整个帝国能够制作新纸张的商会不少,可是印刷术却自始至终都保持在刘宏手里,他要利用这种技术优势完成对整个汉民族在精神上的改造。</p>

卑君一路上和同行的军官相谈甚欢,因为两人都是新儒学的信奉者,在敦煌的生活让卑君已经彻底认同自己是一个汉人,他娶了汉人女子为正妻,在敦煌他的七个子女也从小受到儒学教育,如果不是因为帝国需要,他并不愿意回到车师后国当什么国王。</p>

因为卑君在心理上对帝国的认同,使得同行的军官也没有半点歧视之心,在细柳营的信仰灌输里,虽然是以大汉至上,帝国至上为原则进行教导,可是除了极少数的狂热分子外,大多数人都不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者,而刘宏也更多的强调文化认同感,因为过分的强调种族,会让帝国同化周边民族上陷入很大的麻烦。</p>

对于细柳营培训出来的年青军官而言,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是一条原则,但是这条原则必须服从于夷狄之有君不如中国之无也,他们会接纳认同自己是汉人的外族,而且并不排斥和他们一起共事,在帝国军中就有不少入了汉籍的南匈奴和乌丸军官以及士兵。</p>

在和卑君同行的军官眼中,尊崇天子,认同自己是汉人的卑君无疑是自己人,所以在很多问题上他并不避讳自己对车师人的厌恶。</p>

听着同行军官的话,卑君并没有恼怒,尽管对方说的是在种族上和他一致的人,可是他却并没有什么认同感,甚至他认为同行军官说得很正确,车师人的确是朝秦暮楚,没什么忠诚可言的民族,所以才需要帝国进行统治,对他们进行教化,有时候不得不说文化的入侵才是最高效的东西,至少在敦煌完全汉化的卑君在考虑问题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汉人,而车师人则是他眼中的外族。</p>

军事征服和文化同化一直都是帝国军研究的话题,即使是像曹操那种嗜杀的人在并州时,也始终和当地的官员一起维持着刘宏的命令,平等地对待当地的南匈奴人和汉人,他们不会纵容汉人去欺压南匈奴人,同时也不会容忍南匈奴人对汉人的冒犯,当初投诚帝国的羌渠在把两个儿子送去雒阳,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于剩下的十几万南匈奴人正在飞速汉化的现实则视若罔闻,就连那些剩下的贵族在被带着上了一圈雒阳,见识到了真正的贵族生活以后,也全都是有了加入汉籍的打算,若不是刘宏希望慢慢消化南匈奴,恐怕南匈奴早就除名,而并州将多出十几万新汉人。</p>

当高等文明在面对低等文明时,愿意用一种克制和平等的方式去同化外族时,其效率无疑是惊人的,而凉州,并州,幽州等地的游牧民族正在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融入帝国的进程让不少士人都是成了这种方式的拥护者,当然实际上这种兵不血刃的融合方式有着其另一面,高等文明看似平等而且温和的方式往往是彻底湮灭一个民族的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