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一日看尽前陵碑(第2/3页)

作品:《择天记

“他不是才解开第一座碑,怎么可能马上就解开了第二座?”</p>

没有人回答他们的问题。</p>

酒楼里顿时变得一片死寂。</p>

……</p>

……</p>

天书陵前陵十七座碑,第三座碑名为折桂。与贯云碑相比,这里的碑庐四周的人要少了很多。除了数名旧年的观碑者,参加过今年大朝试的只有圣女峰那位师姐、摘星学院一人、钟会和庄换羽,再就是草屋里的四个家伙。要知道天书碑越到后面越难解,他们入陵不过二十余日,便来到了第三座石碑前,已经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p>

看到陈长生出现,人们很震惊,因为清晨的时候,他们明明还看着他在第一座碑庐外,这岂不是说,他只用了半日时间,便连续解开了两座碑?唐三十六直接从地面弹了起来,走到他身前瞪圆双眼说道:“我说你这是怎么搞的?”</p>

看着有些恶形恶状,实际上他看着陈长生的眼神里全是惊喜。</p>

陈长生不知如何解释。</p>

折袖的脸上依然一片漠然,眼神却隐隐变得灼热起来,问道:“总要有个道理。”</p>

陈长生想了想,说道:“天书,首先应该是书。”</p>

听到这句话,碑庐外有些人若有所思,庄换羽则是冷哼一声。</p>

陈长生对唐三十六说道:“我先走了。”</p>

“你这就要回去?也对,好好歇一下。”</p>

唐三十六下意识里说道,在他想来,陈长生用了半日时间便解开了两座天书碑,必然心神损耗极大,确实应该回草屋休息静神。</p>

陈长生怔了怔,指着碑庐说道:“我是说去那里。”</p>

唐三十六呆住了,怔怔地看着他走到石碑前,伸手落下。</p>

看着这幕画面,庄换羽脸色骤变。</p>

坐在庐畔一直沉默不语的钟会,更是脸色变得苍白无比。</p>

……</p>

……</p>

第四座天书碑,名为引江碑,这座碑刚好在一处断崖边,地势有些险要。</p>

这座碑庐前的人不少,去年进入大朝试三甲,从而进入天书陵观碑,然后一直没有离开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p>

七间坐在碑庐最外面,瘦弱的身体在崖畔被风吹着,总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p>

陈长生有些意外,这个离山剑宗的小师弟居然比关飞白和梁半湖解碑的速度更快。</p>

当然,更意外的还是七间和场间的人们。</p>

看到他走到七间身旁坐下,人们的脸上露出震惊的神情。</p>

与前三座天书碑相比,引江碑上的碑文要变得简单了些,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说碑面上那些线条依然繁复,但隐隐间似乎已经有了某种规律。有规律,对观碑者而言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心神反而容易受到扰乱,或者是束缚。</p>

陈长生与七间说了两句话后,把目光投向石碑,开始认真地观察。</p>

……</p>

……</p>

“当年你我走到引江碑前,用了多少天?”</p>

离宫空旷的大殿里,回荡着圣堂大主教的声音。他看着那数十座前贤的雕像,神情有些惘然,眼中还残留着一些震惊。</p>

同样是国教六巨头之一,另一位圣堂大主教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沉默片刻后说道:“虽然前陵碑易解,但这未免也太快了些。”</p>

或者在有些人看来,陈长生用了二十余天才走到了第四座天书碑前,但像他们这样的国教大人物,自然知道不应该这样算。从开始解碑到现在,陈长生只用了半天的时间,那么就是半天。</p>

“修行一年至通幽,观碑半日见引江……不愧教宗大人看重的孩子。”</p>

像这样的谈话,在京都各处发生着,如此方能化解陈长生带来的震惊。</p>

当陈长生不再像前面那般,直接解碑而过,而是在引江碑前坐下的消息传来时,有很多人同时松了口气。那些人对陈长生并没有敌意,比如陈留王和辛教士,只不过他们觉得这一切太过不真实,此时陈长生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反而让他们觉得今天发生的事情有了实感。苟寒食这些日子在天书陵里的表现,已经震动了整座京都,陈长生今日的表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如果他还要继续,谁能顶得住?</p>

然而就像常说的那样,现实往往比想象更加不可思议,没有过多长时间,京都里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个消息。</p>

陈长生从崖畔站起来了。</p>

陈长生走进了碑庐。</p>

陈长生解开了引江碑。</p>

紧接着,陈长生解开了第五座天书碑——鸡语碑。</p>

陈长生到了第六座天书碑前。</p>

这座碑叫东亭碑。</p>

去年大朝试的首榜首名,神国三律梁笑晓,这数月时间,一直试图解开这座碑。</p>

当他看到陈长生的身影时,冷傲的神情顿时消失无踪,只剩下震惊与强烈的不解。</p>

陈长生向他点头致意,脚下却未作停留。</p>

第七座天书碑前,只有苟寒食一个人。</p>

他正在望着远山,听到脚步声,回头才发现竟是陈长生来了,不由微微挑眉。</p>

陈长生走到苟寒食身旁。</p>

苟寒食沉默片刻后说道:“了不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