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真正的学校——学生会(第2/3页)

作品:《宗明天下

后世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行政化管理,但却没能培养出多少人才,反观民国时期的大学,却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允熥对民国时期的大学其实并不满意,因为九成的大学生都是文科生,当时是什么情况?是中国国力最弱、被欺负的最惨的年代,培养一堆文科生有屁用!在允熥看来,那个年代十个文科生的用处也比不上一个能指导工厂生产军火的工科生。</p>

但这是中国教育思路的问题,板子不应该打在学生身上;单纯比较民国文科大学生和后世文科大学生的水平,民国的学生是远远超出的。</p>

而民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去行政化管理,外国一流的大学也同样如此,所以允熥当然要去行政化。</p>

之前允熥在国子监设立的学生管理会可不是去行政化,因为学生管理会的所有人员都是金善任命,而非学生推举,本质上其实是使用无偿劳动力而已。不过允熥也不认为国子监这种地方需要去行政化。国子监是培养官员的地方,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学校,类似于‘公务员考试培训班’,以后也要在朝廷里担任行政官员,去行政化完全没有必要。</p>

允熥又说了几句话,对陈继说道:“陈卿,你可有疑惑之事要问朕?”</p>

“陛下,现下只不过三十多名学生,即设立学生会,又在班内设立班长,是否有些太多了?”陈继说道。</p>

他虽然对于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是否能够将事情做好有些怀疑,不过总体上是支持允熥的想法的。儒家是反对科举制的,历代大儒都提出过废除科举制的主张,历史上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标准答案的贡献者朱熹更是激烈的批评科举制,说大宋之所以丢掉北方就是因为科举制。</p>

儒家推崇的是乡举里选,也就是在一个地方由当地的百姓推选出合适的人担任官员,而这正与允熥适才所说的学生会干部和班长推选的方式一样。所以陈继自然不会反对推选。</p>

不过只有三十多个学生,设立这么多学生干部,他自然会觉得有些多了,提出异议。</p>

“哈哈,陈卿,朕并非说现在就要设立这许多学生干部。朕适才说了,学校学制定为六年,将来自然会有六届学生同时在五城学堂读书,即使每一届都只有三十多人,六届学生也足有二百余人,到那时应当设立许多学生干部。现下只有一届学生,依朕看来,设立一个班长,学生会设二三名干部足以。”</p>

“不过朕毕竟也是头一次设立这样的学校,到底学生会干部应当有多少朕也不知,等爱卿到了五城学堂后再定下吧。”</p>

允熥说完这个问题,话风一转:“陈卿,你以为,朕设立的这所学校的管理方式如何?”</p>

“甚好!”陈继毫不犹豫的说道:“陛下,若是全国的官员都能这般任命,则必定天下大治!”</p>

“呵呵。”允熥笑了笑。天下是否大治不好说,但大明完蛋是肯定的。官员都是地方百姓自己推选,这样的操作工业国可以做,因为全国的工商业资本家拥有比较大的共同利益,他们会维持国家继续存续,这个道理过年的时候允熥和朱有炖说过;但农业国这样搞纯粹脑残,除非一个国家的总人口、面积小于一个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