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0章庭前辩论(第2/3页)
作品:《宗明天下》“是,陛下。”陈迪答应道。</p>
“加固黄河岸堤乃是十分要紧之事,但也万万不能轻忽。陈卿要与赵卿好好商议一番。”他又吩咐道。</p>
“臣遵旨。”他们二人又齐声答应。</p>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当然,它之后还要经过很多次议定、评估,才会最后实行,但在早朝上就这么过去了。</p>
说过此事,允熥在殿内扫视了一圈,见无人有再次出列说某事的想法,自己从袍袖中拿出几本奏折,对百官说道:“既然诸位爱卿无事再向朕奏报,朕有一件事要说一说。”</p>
“年前的时候,封衙前最后一日,朕赏赐了一位格致监的官员,大约是封赏略微厚了些,引得不少大臣向朕进谏。这些大臣在奏折中说,朕对于这名官员的封赏太过了,会乱了朝纲,要朕收回封赏。”</p>
“朕以为,若是朕认为某一人做的一件事是功劳,但有爱卿觉得不算功劳,大可以议论一番这人做的事情可否算作功劳;但若是诸位爱卿都认为此人所做的算是功劳,那如何封赏,就是朕的事情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p>
“陛下,臣以为,此言略有不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卢原质出列道:“陛下说的可是封赏格致监监副曹徵之事?臣以为,即使曹徵所做之事于国有益,但也要区分对大明益处是大是小。于国益处大的,封赏自当厚重;于国益处较小的,封赏就应当轻一些。曹徵所钻研之天文,不过是用来编纂历法,遵从农时而已。此事虽是正事,但也算不得什么大事,陛下赏赐些金银罢了,何必加封世袭的前程,还赐予文官散阶?”</p>
“自然,君无戏言,陛下既然已经下旨,也决不能收回旨意。但臣以为,陛下以后再对这样的事情进行奖赏,应当轻一些。”</p>
“编纂历法,遵从农时,可不是小事。农为国之本,若是历法有违农时,则会耽误农事。若是天下的农民都被耽误了农事,得少出产多少粮食?”允熥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