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青楼争锋三(第3/3页)

作品:《大唐李承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p>

这首诗是长孙冲从李承乾那里剽窃而来,而李承乾则是从唐诗三百首中偷来了,质量当然不在话下,所以当小厮念完此诗之后,不少人纷纷赞许,且连冷屏都看了一眼那人群里笑若春风的少年,只是眼里无喜无悲。</p>

这时她有不自觉的看向窗边的人影,不见那人影有什么反应,虽然文采不足,但这人也是豁达,叹了口气,坐了下来。</p>

随着几首诗的送上,接二连三的,开始有诗在高台被小厮念出。</p>

总体上说与长孙冲所作诗歌旗鼓相当的又出了几首,但是那亭中的冷屏始终没有说什么。</p>

不知不觉,已经是一半多的诗歌已经都念完了。</p>

终于,小厮拿起最后一张宣纸,耳濡目染下,他看着这诗有些奇怪,想了一会,开口道:“今晚最后一首诗,出自郑宛郑公子之手。”</p>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p>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

或许是小厮在腹中念了几遍,感觉到了文字里的感觉,声音没了刚才的高昂,不轻不重,堂中本就安静,所以众人依旧都听了一个明明白白。</p>

就连坐在稍远处的冷屏,都听了个清楚。</p>

诗词淡去,却是全堂寂静。</p>

这不像是一首诗,格式和断句都不对,反而更像是一曲乐调。</p>

格式不对,但并不能影像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p>

诗里完全没有出现一个秋字,却让每一个人的心中无端生出几分凉凉。</p>

这是一首春天的诗,吟诗的人倚在楼旁,迎面吹来细细的春风,却是一身忧愁。</p>

有的人很奇怪,现在在明明是秋天,为什么却是说春风。</p>

转念一想,却也是,这平康坊楼内,何时不似春呢?</p>

而冷屏姑娘,却也是今年春天,来到长安的。</p>

那一天草色烟光却是极好。</p>

读到最后,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

不得不让人赞叹,好美的诗句。</p>

将那萧瑟思念之意,表现的淋淋尽致。</p>

就像是再说这一个故事。</p>

烟花三月,曾见佳人,至此,此情已深。独倚高楼,醉酒当歌,却道,相思无期。</p>

起初,郑丽婉见到此文,亦是惊诧万分,一盏茶的时间那个正在熟睡的少年便作下如此深情之文,却正好和这此情,此景,此人,完全贴合在了一起。</p>

词吟尽,然众人相互询问下,竟发现郑宛不在此间。</p>

这时,小厮高吼道:“敢问,郑宛郑公子人在何处?”</p>

亭中的冷屏早已呆然,募然间似是想到了什麽,眸子跨越人海,凝向那角落的窗边,只见人影被身后的萧风吹的发丝凌乱,一步步朝着大堂中央迈去。</p>

众纨绔齐齐看去,待看到那人面容之后,皆是目瞪口呆,程处默更是愣愣地张开嘴巴,手握的樽杯任由酒水洒落,讷讷道:“靠,老大呢?老大不管麽?”</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