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逸高楼(第2/3页)
作品:《行走大宋》老人讲在宋朝时候,曹王柴熙让,原名宗让,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五子,柴熙让因担心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进行加害,于是秘密从当时隐居地河南洛阳彰善里携带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柴少婴南下逃难,一开始跑到了古城金陵(今南京),后来又继续从南京往南逃,到了吉州庐陵彰华镇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p>
柴熙让据说颠簸流离时候被当时彰华镇美丽富饶的景色所吸引,觉得该地很适合居住、生活,于是就决定在当地留下不走。恰好此时赵匡义派出的官军也一路尾随追来,柴熙让就把蟒袍和鞋脱下,把鞋放在一口池塘边,然后将蟒袍扔在池塘里造成投水自尽的假象。至今那水塘还在,名叫龙袍塘。</p>
官军过来后看到他的鞋在池塘边上,而衣服却浮在池塘里时就误以为他投河自尽了,于是官军就放弃追赶带上他的鞋子和衣服回京复命去了。</p>
躲过官军后,柴熙让来到本村一个老妪的门口讨口水喝并问了老妪姓氏,老妪告诉他自己姓宁。于是柴熙让请老太婆收留他以躲过灾祸,就这样柴熙让隐姓埋名同时也为报答老妪救命之恩于是就改柴为宁并做了老太婆的义子,同时也将其五岁的儿子柴少婴改名为宁少婴。</p>
自此宁氏一族颇为壮大起来。</p>
“柴熙诲柴熙让是什么关系?”韩清思忖着,默不作声的继续听孟宪奎说着。</p>
蕲王柴熙诲,乃是后周世宗柴荣第七子,太祖陈桥兵变后,由其岳父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卢琰收养为义子,把原姓名柴熙诲改换成姓卢名璇,为其第三子。他随义父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其义父义母逝世后,卢璇举哀守孝十年才出仕担任官职。现在卢璇荣任殿前防御使,因男丁已改姓,卢璇便让自己的女儿仍然延续柴家姓氏并得到真宗许可。</p>
“哦,那这柴曦媛是杨文广的堂姐了?”</p>
“正是。”孟宪奎答道“柴曦媛的夫君乃是礼部尚书王化基之子,姓王名磊,现乃是禁军步军都指挥使。”</p>
看来这卢姓和宁姓后来的延续还真能从这宋朝找到根基。</p>
韩清看到小二不断地把菜端上来,便和大家一起动筷子吃了起来,孟宪奎则招呼大家一起饮酒。宋朝还没有开始普及白酒,大家基本上还在喝黄酒。宋人喜欢酒烫热了上,上来的酒冷了会有几个女子在那里开一个碳炉专管温酒。</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他看温酒的这个碳炉就和马路上新疆羊肉串的那个样子像极了,烫酒的嫂嫂有个专门的名称“焌糟”。这“焌糟”是当时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p>
“要是能烤几串大腰子,来十几个肉串,再来几瓶啤酒就爽了”韩清看着那温酒的炭炉心里就犯痒痒。</p>
心里正想着,就看见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烧烤,炒白腰子、炙肚肫烤羊肚、炙鹑子脯烤鹌鹑、炙炊饼烤馒头、不炙炊饼蒸馒头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