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较文已辨珉兼玉(第2/3页)
作品:《行走大宋》从庚二十往后都是锁厅试的学子,所以这里又用栅栏重新围了一道,他走进二十三号的考试房时候,看到几个巨高的椅子还奇怪为何造型这么独特。</p>
反正考官还在那边抄录试题,他就坐下来打开了考试箱,找出点牛肉和温汤垫垫肚子,虽然早晨吃过一些了,但是经过刚才这么一折腾,又有点饿了。</p>
过了一会儿学子们到齐了,监考的官员阴沉着脸走进来,看了看众位学子然后开始围绕大家走一圈。后面跟着四个随从,但是看样子都是有官身的人,四个随从后面又跟了四个兵士。</p>
监考官员走到众人正对面,呜哩哇啦又是背诵一遍刚才的各种禁止与不许,然后就坐在了众人正对面的高椅子上,其他四位官员各自上了巨大的高椅居高临下的看着下面的考生。</p>
“这可是比自己前世的高考严格多了!”韩清暗自感叹。光是这居高临下的监考就从没见过。</p>
一个考场六十个人,每隔不远就一张高椅子,所以想交头接耳作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能被监考官看个清清楚楚。</p>
宋代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p>
常科,指贡举中的进士、诸科和武举,北宋后期还曾行“三舍法”取士。</p>
特科,指制科、童子举、博学宏词科和临时设置的科目等。</p>
其中,常科是主要的,尤以进士科为最主要的科目。其他各科应举和登科人数都较少。</p>
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沿袭唐制,重进士轻经生;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在帖书(帖经)、墨义。</p>
进士以诗赋分等第,诸科以帖书、墨义定去留。前者是唐人重文辞之风的延伸,后者是汉学贵记诵之风的遗留。</p>
凡进士科,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p>
这里所谓帖书,类似我们现代试卷中的填充题,所谓墨义,类似现代试卷中的默写。这从内容而言,是重章句注疏;从形式上看,是死记硬背。</p>
韩清拿到试题显示浏览一遍,果然和书院里教的那样,取解试考来考去就是永远的一种形式。</p>
他微微笑了笑,先把自己背诵的最熟悉的论语春秋礼记答了再说。</p>
一下午的时间写完了墨义,顺便腹中开始打草稿写策论,眼看着天色已晚,考试院里也点起了巨大的牛油蜡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