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密岂容易辨(第2/3页)

作品:《行走大宋

“想不到你居然中了别头解元,真是可喜可贺!”</p>

“也就是个解元而已,还有省试这一关要过呢。”韩清笑道:“你可有什么打算?”</p>

“还是想考武举。”</p>

韩清听了点了点头。</p>

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考试制度。宋武举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才兼文武之儒将。宋朝虽然历经坎坷,但终将武学制度化。</p>

不过这时候是真宗时期,还没有设置比较完备的武举学校,更别提什么绝伦科。但是当今官家已经下令要开设武考,只是这事儿听着似一阵风,武考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貌似都没什么作为。</p>

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使宋代武举难以避免地表现出“录取人数不多”,“武学规模不大”,“武进士不愿从军或学非所用”等弊端。</p>

终宋一朝,名臣、名将中无一人出自武进士。靠武学培养,用武举选拔优秀将帅以提高军官素质的理想未能得以充分实现。</p>

杨文广就是想走武举道路,可是武人不受待见啊。</p>

“仲容,现在的武举不能只有武艺和膂力而推行,要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你也多看看书,武经策略还是要多读的。</p>

“俺娘也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潜下心读书,只不过总是看不下去。”</p>

俩人正在说着话,有人来报说求见。</p>

“不见!”韩清直接回复了。</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过了一会儿又来报,说是求见之人就在门外等候,一直等着你愿意见为止。</p>

“谁啊这是?”韩清冒出一句倒装句,“把人放进来,看看要干嘛!”</p>

一身文士打扮的李小乙走了进屋,看到屋里有韩清和一个贵公子打扮的人,不由得止住了脚步。</p>

“韩承事原来是有客,那我在外面静候。”李小乙说道。</p>

“不必,这是我亲兄弟。”韩清看了看这人说道:“一进门你就冲着我说话,而不是冲着他,看来你是认识我了?”</p>

“韩承事大名,京城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李小乙笑笑说道。</p>

“别虚头巴脑的扯淡!”韩清看着李小乙说道:“走在街上没几个人认识我,但是行首们走街上试试,都是认得清清楚楚。说吧,找我什么事?”</p>

“嗯...”李小乙有些惊疑,韩清的亲兄弟?什么时候有亲兄弟了?</p>

他越是这样,反而引起了杨文广的好奇。</p>

“这位兄弟怎么称呼?”杨文广问道、</p>

“小人姓李,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我为小乙即可。”</p>

“李小乙,你可是有什么不方便说的吗?”</p>

“这...”李小乙有些支吾,他本来就是想和韩清单独谈谈,哪知道这里还有一个陌生人。</p>

“我刚才说了,这是我亲兄弟,我的事对于他来说没啥隐瞒。”韩清看着来人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