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落官身(第2/3页)
作品:《行走大宋》他很是好奇这个时期的官职体系,自己在前世看过不少戏文,考中状元的立刻就大权在握的样子,这似乎不太符合统治者的思想吧?刚刚从书堆里爬出来,哪能就立刻掌管一个地方的行政管理?</p>
其实他猜的不错,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学霸,并不是马上就能像戏文那样安排授职的。唐代的刘禹锡,贞观九年登第,两年后又通过吏部试,才授从九品下的司经局太子校书郎。还有白居易,尽管一家人都在官场上混:父亲白季庚历任彭城县令、徐州别驾,叔父白季康当过溧水县令,大哥白幼文做过浮梁主簿等,白居易自己也是两年后才通过吏部试,授正九品秘书省校书郎。</p>
不过宋朝开国之后,经过太祖太宗这些年的治理,还是紧缺不少人才,这也是为什么科举考试有时候是四年,也有时候三年,特别的时候来个“恩科”。</p>
这个时期的官职授予,状元一般是从八品起步,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等,榜眼和探花一般就是秘书郎、大理司直或者中书门下省录事。</p>
在这里还有个令人抓狂的规定就是,殿试选中的前十名不用“习学”。</p>
所谓习学就是试用期,宋代公务员的试用期是三年。所以这些有幸考上来的准官吏,也都是从“习学公事”的“实习吏”做起的,等到补上缺额,才能算是端上铁饭碗,成为“正额吏”了。若是三年“习学”仍不合格,卷铺盖走人!</p>
这试用期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俸禄照实发,没有打八折这么一说。至于五险一金这种天外来客,其实在宋代的公务员制度里也有很充分的体现。</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按照当朝的官制规定,韩清这种有官身的人能在殿试中获得前十的名次,可以坐升两级,他从一个八品的承事郎升到了正七品殿中侍御史,就是掌纠弹百官朝会时失仪的。</p>
所以他现在开始,正式成为了大宋的一名没有试用期的公务员,每天早晨的晨会,他要管一下纪律,看谁不顺眼可以当场指出来。</p>
不过根据体制规定,新上任的官吏要外放出去撒撒欢,见识一下地方的管理,掌握一些经验和教训才能回到京城来。如果没犯什么大错,或者没碰上什么天灾人祸之类的,回到京师之后基本上就是官运享通了。</p>
韩清目前不用外放,因为要他的敕黄里还有一道差遣,叫做修缮副使,说白了就是皇宫的修建,太子读书的资善堂营造,还有宗正寺的修缮都需要韩清的建筑材料,所以落了这个头衔。</p>
这种头衔可以理解为是项目经理,因为丁谓王钦若接到一个大项目时候,也都会顶一个这样的头衔,什么玉皇像迎奉使、玉清昭应宫使、修景灵宫使、天书仪卫副使之类的,五花八门。</p>
他看着手里的敕黄摇头笑了笑,果然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因为韩清进去甲科前十的有这般待遇,其余的进士基本是都是先从九品干起,好一点的就是从八品,但是王从益和陈三等人都是不用寒窗苦读,现在已经是八品或者从八品了。</p>
辛亏自己有个官身,要不然奋斗这么几年下来,和陈三王从益官职一般大小,那可就让人心里太不平衡了。</p>
他回到家中,展示了敕黄给家人看,又是让太婆高兴地落泪,搂着孙儿一个劲的夸。</p>
听那审官院的人说,官家也体谅贡士们寒窗苦读不容易,所以不着急去上朝,下月月初就可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