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令君出使(第1/3页)
作品:《行走大宋》韩清听了王钦若这话,并未再答话。因为他曾听说过王钦若有句名言,叫做王旦误我为相。现在王旦眼看快不行了,官家问他,定是有着深意。</p>
王钦若看到韩清并未答话,微微一笑说道:“王旦并未回答,只是沉思不语。韩大夫,你认为王旦会推举谁?”</p>
“下官只是微末的官阶,对此事还是不甚明了。”韩清拱手说道。</p>
王钦若听罢,哈哈大笑,并未再说什么。</p>
天禧元年九月,王旦病卒。官家在他榻前曾执手问他谁可为相,王旦回答:从人品到资历,若要选相,惟有寇准。</p>
不过这一切都是大宋帝国顶级高官的政事,毕竟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将来走向和掌控,一般人等根本无资格知道,还曾有过这样一段故事。</p>
但是在朝会上,却是开始了新的一轮口水战。</p>
因为十月马上到了,一年一度的贺正旦选使又要开始了。</p>
出使辽国这个活儿,说好干也好干,说不好干也有着深层意义。</p>
因为出使辽国一般就是走走形式,拜见一下辽皇耶律隆绪,顺便再去祭奠一下萧太后,然后双方在友好热烈的气氛里重申一下两国关系,互相再高度赞扬一下目前两国的交往。</p>
要说这活儿不好干的话,就是双方在交谈过程中,辽国总是要重申瀛洲莫州,宋国则是着重声明关南地区是大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这里说的关南地区就是幽云十六州一带,每年的财政收入很是可观。儿皇帝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之后,后周的柴荣从契丹人手中抢回了瀛洲莫州。契丹人看着心疼,但是现在和大宋是两家通好的阶段,只能通过打嘴炮的形式不断强调。所以每次出使的时候都是要不可避免的谈到这个问题。</p>
出使的时候都是有跟随者记录官的,要把双方的唇枪舌战你来我往记录下来,拿回到宋国给官家看,若是打嘴炮占了上风,那就大赏特赏,如果是骂架骂输了,回来就是一顿削!所以这活儿说不好干也是有道理的。</p>
现在朝堂上没有了王旦,几位枢密副使正在扯皮,各自推选了一个比较靠得住的人。</p>
因为还是蝗灾时期,各地灾情严重,所以不管官阶高低,皆是来到这大庆殿上朝,人数众多。</p>
韩清的官阶虽然是正七品,但是散官的官阶是朝散大夫,属于是正五品。无论官职有多少,也无论官职散不散,都是按照目前最大的官阶算,所以他虽然是监察院里喷子队伍中一员,但是可以站到队伍中间。</p>
由于站得近,可以很清楚的听到朝堂的上话语,看着双方你来我往的砸石头好不热闹。</p>
他正在看热闹,就看见人群中走出一个胖胖的家伙,举着白简朝笏走出队伍到了中间的御道说道:“若说出使辽国,臣推举一人,定是不会折辱我大宋的威望。”</p>
“道济也要推举出使之人?”官家笑了笑说道:“且听你讲一讲,谁能让久不言语的冯道济如此青睐。”</p>
此人正是冯拯,从三品的尚书列曹侍郎。</p>
冯拯笑了笑说道:“臣推举之人,早在数年前就出使过辽国,并且当庭作诗,让那辽国上下无不钦佩,并因此给我大宋挣得一百二十匹战马。”</p>
“道济所说的可是韩清?”</p>
“正是!”冯拯说道:“韩侍御史自中了探花之后,一直在朝为官,按理应该外放历练一番,可是因为介入到皇宫修缮和资善堂营造,所以一直不曾离开,现有如此大好机会,岂能不让韩大夫再为我大宋挣得一份颜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