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皇帝的“本夫”(第1/3页)

作品:《乱清

“柳翁的折子,”宝廷说道,“立意极佳!‘大礼议’骇扰宸衷,柳翁婉转陈词,意切情真,絮絮如子女绕膝于父母,两宫皇太后御览之余,必有以抒厪虑、慰慈怀!”</p>

吴可读今年五十五、六岁,两宫皇太后不过三十岁上下,论年纪,吴可读完全做得两宫皇太后的父亲,但是,君为臣纲,宝廷说吴可读之于两宫皇太后,“絮絮如子女绕膝于父母”,没有任何问题。</p>

当然,吴可读这份折子,圣母皇太后暂时是看不着的,“御览”的,只有一位母后皇太后,不过,台面上还是得说“两宫皇太后”。</p>

大伙儿听着,心中嘀咕:宝竹坡这个样子,不像是……说反话啊。</p>

吴可读亦颇为意外,说道:“谬赏了!主忧臣辱,为人臣者,不能不竭尽菲材,为君上分忧一二。”</p>

宝廷点了点头,说道:“这都是柳翁的忠爱之心!”</p>

顿了一顿,“不过……”</p>

大伙儿精神一振:好啦,终于“不过”了!</p>

“柳翁的折子,”宝廷说道,“立意虽好,笔力亦足,只是……”</p>

说到这儿,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停了下来。</p>

“请说,”吴可读平静的说道,“原是要斧凿于方家的。”</p>

“是!”宝廷沉吟说道,“柳翁大度,不嫌后生放肆,那……我就冒昧了。”</p>

大伙儿暗暗称奇:如此婉转谦和,可不是宝竹坡一贯的做派呀!</p>

“柳翁的大作,立意佳,笔力足,只是——”</p>

宝廷再次强调了一遍吴可读的“大作”的优点,顿了顿,终于把重点说了出来:“惜乎——格局上面,略嫌小了一点儿。”</p>

“请指教。”</p>

“柳翁之议,”宝廷的声音,听起来十分诚恳,“固然可以稍抒厪虑,稍慰慈怀,不过,立嗣皇帝,可不是两宫皇太后一个人的事儿!这里边儿,还夹杂着近支、远支的分别,关系着整个朝局的稳定!”</p>

众人心头一震,尤其是亲贵们,不论近支还是远支,耳朵都竖起来了。</p>

“整个朝局的稳定”也罢了,“近支、远支的分别”,却是极其敏感的话题,在此之前,在台面上,尚无一人语及。</p>

所谓“近支、远支的分别”,其实就是婉妃说给丽贵太妃的那一段:</p>

立女帝,宗室里边,“有人不乐意,那是肯定的;可有人乐意,那也是肯定的。”</p>

“不乐意的那一拨,其实也纠结着呢!”</p>

“‘大礼议’……吓住了母后皇太后,也吓住了多少的近支宗室!”</p>

“若真出了‘大礼议’的事情,母后皇太后固然做不成‘母后皇太后’,近支宗室,也做不成‘近支宗室’了!”</p>

因为,“‘帝系偏移’,出了嗣皇帝的那一支,才能算是‘近支宗室’。”</p>

“荣安公主虽然是女子,可是,她是文宗皇帝亲生的,她做了皇帝,近支宗室还是‘近支宗室’。”</p>

“你说,近支宗室,要不要荣安公主做皇帝呢?”</p>

……</p>

嗣皇帝之立,带来的宗室的近支、远支之别,属于比较抽象的、原则性的问题,因此,虽然敏感,吴可读依旧坦然回应:“你说的不错,立嗣皇帝,确实不仅仅是两宫皇太后的事情,其中确实还夹杂着近支、远支的分别,关系着整个朝局的稳定——”</p>

微微一顿,“正因如此,我才做如是献议——嗣皇帝自幼由两宫皇太后教养,自然感念两宫皇太后哺育之恩,亲政之后,也就不会起追尊本生的念头,则近支、远支,就不会生易位之变,朝局也就安定如常了。”</p>

宝廷“格格”一笑:“柳翁,你太良善了!”</p>

吴可读微微皱了皱眉:“怎么说?”</p>

“柳翁忠爱之心,昭昭历历!”宝廷朗声说道,“不过,推己及于天下人,以为天下人皆为赤子,就可议了!柳翁的这个法子,若嗣皇帝本性淳厚,自然可行;若嗣皇帝天性凉薄如前明世宗者,谁又能保证,他亲政之后,不会变更成议,追尊所生?”</p>

吴可读愣了一愣,说道:“嗣皇帝,自然要选择品格端正、天性淳厚的……”</p>

还没说完,就发现自己的话里有问题了。</p>

果然,宝廷何等敏锐,哪里会放过他的漏洞?</p>

“柳翁说笑话了——襁褓之中,美恶善凶,何由分辨?”</p>

吴可读不说话了。</p>

“民间有一句俗语,”宝廷说道,“说出来不大好听,可是话很实在,叫做——”</p>

他微微拉长了声调:“‘养不熟’!”</p>

吴可读皱了皱眉,还是不说话。</p>

“龙生九子,”宝廷勾起食指,做了一个“九”字,“有狴犴、负屃,亦有睚眦、饕餮,这个……”</p>

说到这儿,微微摇了摇头,打住了。</p>

狴犴公正、负屃喜文,一般视作善兽,睚眦嗜杀、饕餮贪食,一般视作恶兽。</p>

宝廷的话没说全,但言下之意,大伙儿都是明白的:即便皇族血脉,亦不免有不肖之子孙啊。</p>

吴可读叹了口气,终于说话了:“尽人事,安天命,天底下,本也没有万全之策……”</p>

宝廷立即接口:“怎么没有万全之策?荣安公主继统承嗣,就是万全之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