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9章那条狰狞的火舌(第2/3页)

作品:《乱清

呃……</p>

其实,也不算太过。</p>

因为,目下,是一八六八年。</p>

冷兵器时代,只有壕沟,没有堑壕——因为根本用不着;壕沟的作用,不是拿来保护己方的士兵,而是为敌人的前进制造障碍——就像安邺一度猜测的那样。</p>

进入热兵器时代,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堑壕依旧是用不着的。</p>

**时期,**的射程有限,射速感人,能否中的,也要靠刷人品,攻守双方,都必须排队枪毙,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火力密度,不然,这个仗就打不起来,因此,也不需要堑壕来保护士兵。</p>

火绳枪而燧发枪,**而线膛枪,**的射程、射速、准绳都大大提升,产生了在敌人距离尚远的情况下、对士兵进行保护的需要,但是,堑壕依旧不是必需品,因为,弹药的装填方式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前装;作战方式也没有发生——还是排队枪毙。</p>

这个时期,保护士兵的防御措施,不是往地下挖堑壕,而是在地上起胸墙。</p>

两者的区别,稍稍一想就明白了:</p>

前装枪装填弹药的操作,一要站立,二要有足够的空间——想一想那根通条有多长吧!胸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堑壕呢?</p>

第一,堑壕的空间,必定是狭窄的;第二,如果挖的足够深,站立容或许之——可是,那得多大的工程量啊?而且,也会带来其他的一些列技术问题,这个时期,敌人的枪炮没那么大的杀伤力,士兵的性命,也没那么值钱,胸墙大致就够用了,因此,关于防御设施,不大会有人往“地下”动脑筋。</p>

只有进入后装枪时期,射速大大提高,准绳、射程也进一步提升,**的杀伤力大幅增加,同时,装填方式的变化,也消除了使用堑壕的技术障碍,真正的近现代意义上的堑壕才应运而生。</p>

本时空,后装枪之大规模应用,始于美国内战,其典型,便是关卓凡率领的“清国义勇军”了——他带到美国的轩军,一水儿的后装枪;大规模的堑壕战,亦始于美国内战,特别是彼得斯堡战役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纵横交错的堑壕,曾让关卓凡叹为观止。</p>

堑壕战的始作俑者,是查塔努加战役中颇让轩军吃了苦头的南军悍将朗斯特里特,然后,罗伯特.李将之发扬光大。</p>

另一位始作俑者,则是俺们的关爵帅。</p>

南下亚特拉大途中,关卓凡就是靠挖战壕拿下了固若金汤的阿拉图纳——北军的战壕,一路前延,南军枪击、炮轰、夜袭,皆无奈其何,眼睁睁的看着敌人将战壕挖到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当然啦,关爵帅的这一招,说到底也是盗版——盗版原时空TG惯用的土工作业。</p>

不过,不计关卓凡这个开外挂的,美国内战的堑壕,还非常原始,主要的作用,是自我保护,而非“防守反击”——据壕对敌射击,其实质,是一种“交通壕”;其面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大规模的长期对峙,敌我双方的防线,犬牙交错,冷枪不断,为自保,大伙儿本能的做起了缩头乌龟。</p>

回到法国人这儿。</p>

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后装枪应用,是一八六六年普奥之争的“七星期战争”,迄今不过就是一年半多点儿的事儿,正因为眼见普鲁士的后装枪痛殴奥地利的前装枪,法国人才手忙脚乱的换装后装枪——“夏赛波**”。</p>

可是,全员换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事实上,直到目下,法国军队也没有百分百完成这个工作,安邺带的这六百二十名士兵,亦不过是刚刚拿到了“夏赛波**”。</p>

咦,不对,只有五百二十名——那一百名安南“狙击手”,用的还是前装枪呢!</p>

武器的换装,既手忙脚乱,很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适应于新武器的新战术,就跟不上趟了,目下,法国军界对“战斗队形”该如何变化,依旧莫衷一是,印度**驻军远离本土,什么事儿都慢半拍,安邺、图尼森等奉行的操典中,所谓“战斗队形”,依旧是排队枪毙的那一套。</p>

因此,法国人认不出这纵横交错的壕沟是做什么用的,并不出奇。</p>